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76650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张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 张蕾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主要通过视频、课件、挂图等,使学生对循环途径获得直观感知,教师再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由此突破难点。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进而形成保护心脏的意识。1、 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3、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3、

2、 教学设计思路:环节一 情景导入:如果小明扁桃体发炎,进行了输液治疗,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环节二 温故知新:出示心脏的结构图复习心脏有哪四腔?哪个壁最厚?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血流方向怎样?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怎样?总结出人体内血流总方向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以上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环节三 合作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1.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活动一:假如你是左心室或右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你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你回到心脏时,你会进入哪个心房呢?左心室 动脉 动脉毛细血管网 静脉 静脉 心房右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网 静脉 心房 学生

3、首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独立学习,完成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想一想(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止点分别是什么?(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哪条途径更长?心室肌肉壁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通过问题串巩固体循环、肺循环知识,知道两个循环同时进行,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活动二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个红细胞,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学生第二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总结出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两条路线,但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2、探究血液成分的变化动画展示:一、体循环中的物质交换。二、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引出

4、动脉血和静脉血。第三次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并讨论议一议(1)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分别有什么变化?(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动脉血,哪些管腔流动静脉血? 引导学生注意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形成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的错误概念。活动三:假如你是肺内吸入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路径,把两条路径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补充小知识 冠脉循环 虽然心脏里充满了血液,但是心肌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却不能直接依靠心腔中的血液,而是通过冠脉循环。能使学生对血液循环有更完整的认识,对

5、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是有帮助的。环节四 课堂练习、流过主动脉的血是(),流过肺动脉的血是(),流过上、下腔静脉的血是(),流过肺静脉的血是()。 、动脉血 、静脉血、回到左心房的血管是(),回到右心房的血管是()。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环节五 深化提高如果你扁桃体发炎,进行输液治疗,药物是如何到达病灶的?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早描述出药物的旅程。回到最初的问题,学生此时可以自己解决,有成就感。环节六 畅所欲言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心脏?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环节七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2,3课后巩固,防止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