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0476559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三章儒道互补(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儒道互补 第一节 儒家思想 第二节 道家思想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互动和影响,第一节 儒家思想,关于儒家思想的初创-孔子,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享年七十三岁。一生周游列国而终不为君王所用,归鲁讲学,以诗书礼乐教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致力整理先王之书,为易作十翼。 孔子的“述而不作”的编著态度,为后世提供了详尽的史实资料。,孔子的思想:,第一,孔子思想的核心为仁。 “仁”在论语中出现次数超过一百多次,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认为“克

2、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另外要“爱人”,可见“仁”需要“克己”和“爱人”。,第二,社会秩序需要礼乐。,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极力主张重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特征的礼乐秩序。礼是一种“文以之礼乐”,并且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要求人言行举止合乎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三,处世最高境界是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无过无不及方为中正之道,这是中庸的基本要求。此外,中庸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前372-前289),名柯,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被

3、人尊为“亚圣”。 孟子书中记录的孟子思想,都是他游说各国期间或者与学生们对答时所发表的言论。,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的思想: 第一,性善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以仁义之心为其内容的。,第二,仁政治国。孟子明确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孟子意识到老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并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三,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注重读经典之书,并且他对读经典有自己的诠释态度。,三、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1.战国末年赵国人荀子尊崇孔子,同时吸收先秦百家之学说精华,建立了以“礼”释“仁”的“礼

4、学”,主张“隆礼”和“重法”,并且提出性恶论,强调了人的先天自然性和后天社会性的关系。,2.儒学在秦朝虽然遭遇了“焚书坑儒”, 至汉武帝时期,儒学被视为官方政治学说,儒学典籍成了国家教科书,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学推上了百家学说的至高地位。,3.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向玄学转变。魏晋文人综合儒道两家思想,形成了以道为本的玄学化儒学。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4.宋明儒学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成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 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5.理学发展到清朝,涌现了黄宗羲、顾炎武

5、、王夫之等一系列著名学者。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并突破理学的局限,提出了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在理气论、人性论、认识论、知行观等方面达到了中国哲学的高峰。,儒家思想发展到现代,在“五四”以来的新儒家营垒中,儒学家们基本是从“道”的层面把握和肯定儒家思想,实质内容没有很大的变化。,代表人物有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冯友兰等; 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 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第二节 道家思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司马迁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老子一书被道

6、教尊奉为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今天的通行本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德经。,老子一书中,讨论了“道”的含义,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无为无不为的主体追求。老子的学说有很强的思辨性,为中国古代哲学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第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开始的。“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规律、法则,也指道理。,第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第三,“无为无不为”的主体追求。“无为”是指在清净无事的基础上

7、,不对万事横加干涉,但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就不做。,二、道家思想的发展-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合称为“老庄之道”。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人(今商丘东北)。,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叙论的关于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的考论。,庄子也被尊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被道教视为仅次于老子的经书。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庄子的思想: 第一,道的思想的丰富。在庄子眼中,道有四个特征: 一,道没有作为没有形象,却“有情有信”,真实而有信验。 二,道是非物,无形象可寻,不能感官把握。 三,道无老无深无极

8、,在时空上无法穷尽。 四,道自为本根,自生自足,天地万物有道产生。,第二,变化的认识论。庄子认为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限和“瞬息万变”的状态中。庄子告诫人们:客观事物是不可知的,因而也是不必知的。,第三,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不要去干涉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自由发展。庄子认为,君子治理天下的最好办法就是顺应自然。一切都顺应自然,不要掺进半点主观成见。,三 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西汉初期,黄老之学兴盛起来黄老之学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的营养,强调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以文武兼备、刑德并用、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因循而治。 代表人物有刘安,司马谈。,魏晋

9、时期,玄学(又称为新道家)成为时代的文化主潮,玄其主要思想旨趣为“三辩”,有无之辩,自然与名教之辩,言意之辩。 玄学代表有何晏、王弼、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郭象等。,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互动和影响,一、儒道互补与相通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色为仁德主义,偏重于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建立了儒家的伦理学和政治学。道家思想的主要特色是自然主义,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建立了道家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儒道思想间的差异性: 儒家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对人类的进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张人生应努力进取,有所作为,为平治天下多做贡献,他们设计的是一条进取型的人生道路。 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

10、烈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应当全身心投入于社会事业,崇尚有为和力行。,道家主张人类社会应该不断地进行复归本位的运动,以保持和谐与宁静,而要使社会和谐宁静,关键在于净化人类的心灵,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使人性返璞归真,注重人的个体性,善于站在大道的立场上,以超越的态度观察人生和社会,倡导人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不被世俗的价值和规则所拘束。,儒道思想间的互通性: 道家对儒家仁、礼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儒家的核心范畴“中和”“中道”“中庸”等思想,道家老子的守中、尚中思想,强调心境的中和平衡,两者有相似之处。,二、儒道思想的影响 儒道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理论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

11、精神的形成与传扬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 儒道思想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中国注重内向型的“吾日三省吾身”,使中国古人忽视对客观规律、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等范畴的深思。,其次,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儒家学派讲究“物感说”,道家讲究言意形神之辩。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表达方式:意境说。更进一步形成了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独特审美特征。,再次,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化与文论话语规则的影响。 第一,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方式和“解经”话语模式。,第二,道家以“道”为核心的“无中生有”的意义生成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话语言说方式。 儒道思想形建构了中国文化、文论的规则,以致后来文论上产生了“风骨”“妙悟”“意境”等有中国传统的文论话语。,经典选读 礼记大学(节选) 庄子逍遥游(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