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68617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孙海飞一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本课题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着眼于让学生“学好”“会学”,张扬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获得科学的生物学知识。( 二)理论依据: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体现生本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本课中能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三)设计特色: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与学。二教

2、学分析:(一)课标分析: 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五个一级主题,学习血液循环途径时,以教材中的血液循环示意图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在这个途径中涉及到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同时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换。( 二)教学内容分析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主要内容有血液循环途径和静脉血、动脉血转换,及血液循环意义,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通过血液、血

3、管、心脏的学习,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很不了解,而且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学习血液循环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识别血液循环图,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2.在学

4、习血液循环过程中,知道动脉血、静脉血如何转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2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五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与学。具体说来,整个教学过程在“创设情境、问题提示、自主感知、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拓展延伸”六个层面展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地去探求新知、合作交流;自主地构建知识,解

5、决问题,以及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等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竞赛等多种方式理解以下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即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在进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讲解血液循环。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问题启

6、发引导式、直观探究式展开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实现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老师周末爬山,由于穿的是短裤,小腿腿肚被不明昆虫咬伤,起胞痒痛,到医院进行输液治疗。提问:输液时,针头刺入老师手背的哪一种血管?设疑:药物如何从才能到达老师被咬伤起胞的部位呢?同学们,当你患病需要静脉输液时,药物在体内经历怎样的途径,才

7、能到达患病部位呢?希望学完本节课,同学们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疑惑,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展示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被老师带入情境;问题1:学生回忆血管类型的知识,回答:静脉血管;问题2:学生感到疑惑,兴趣被激发。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疑导入,激发兴趣。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我们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掌握心脏的结构是我们学习本节课的基础。环节一: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知识回顾”中的心脏结构图,注:四个方框代表心脏的四个腔,在上下四条竖线处写明和这个心腔相连的血管名称;时间2分钟;环节二:随机选择一份学案,由学生自主展示;环节三:找茬:找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错。

8、环节一:学生完成学案:心脏结构图环节二: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自己完成的学案,并简单讲解;环节三:如有错误,进行纠正;环节一:回顾心脏结构;化抽象的心脏结构为简易图形,帮助学生掌握难点知识。环节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环节三:互动,学生相互评价、纠错,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自主学习观察课本P63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P64知识内容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讨论一的两个问题;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究一环节一:完成学案【讨论一】中的两个问题;1 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 2 当这个红细胞再次从右

9、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 环节二: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活动,在学生展示中及时评价。环节三:结合学生展示,出示课件,引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每人完成一份,然后小组汇总,纠正。小组展示;学生加深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环节一:1.通过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了解红细胞所完成的两种途径;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密切合作的精神。环节二:通过展示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表达技能。环节三:由感性认识到总结提升,引出概念;点拨引导 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过程环节一:将两条循环途径完整地连接在学案“知识回顾”心脏的结构图的周围; 用带

10、箭头的线表示血流方向; 用血管名称表示相应的血管; 要求:时间3分钟,小组4人完成一份。同时选择一组在黑板上进行完成;环节二:评价与纠错环节三:播放动画;环节四:完成学案“即时反馈”选择题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血液循环过程,明确血液循环过程包括2条循环途径。同时完善黑板上血液循环示意图(标注血流方向、血液成分)。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纠错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动画视频演示看动态过程,进行全面认识。环节一:初步掌握两条循环途径;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密切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环节二:通过展示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表达技能。环节四:会考链接,即时反馈小组合作探

11、究二提问:不同颜色的血分别是什么血? 为什么血液的颜色会不一样设疑:有人说,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完成讨论二,解决疑惑在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二展示活动,在学生展示中及时评价。播放 体循环和肺循环视频回到开始设疑问题:有人说,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教师引导、提示;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区别学生中说法不一;学生完成学案【讨论二】同时完成【即时反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纠错理性认识两条循环途径学生分析并回

12、答,联系学案【即时反馈】,总结“体同肺反”;学生总结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给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和营养物质,及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设疑引出血液中成分发生变化的部位?解疑引导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认同血液循环对人的重要性;首尾呼应药物如何到达患病部位呢?选择一组学生,结合黑板血血液循环示意图进行展示常识及情感教育:1. 不熟悉的野外,最好穿着长袖长裤,避免蚊虫叮咬;2. 被叮咬后,要及时就医;小组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加深对学生循环途径的理解;同时联系实际,了解自己输液时,药物如何到达患病部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野外安全;拓展延伸要求学生阅读P64-65页内容,

13、了解冠脉循环和冠心病;学生自读P64冠脉循环,尝试找出冠脉循环的途径。关注心脏健康课外实践【测测你的心率】用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的腕部内侧,感受动脉的搏动,并计算1分钟时间内脉搏的次数,即为你平静状态下的心率。【测测血压】参阅课本P66,尝试为你的家长量血压。学生自读P6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了解心率,知道如何设计表格。(课后)运用测脉搏的方法,小组成员合作,设计表格,测定某一组员跳绳100次前、跳绳100次后1分钟,跳绳100次后10分钟的心率,并作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看是否能够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了解心率和血压常识;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谈收获师问: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14、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谈各自的收获。总结内容,回望目标。七板书设计八教案设计特色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展示来学习本节重点知识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分,血液循环的意义,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血液循环途径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看到血液循环的全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了血液循环的意义。接着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冠脉循环和心率的有关知识,认同体育锻炼有助心脏健康;最后通过谈收获环节,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45分钟很短暂,但是我深刻的体会到:要想上好45分钟的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准备,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