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5146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和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电学实验复习课(一)一、电学常用实验器材1.电源(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一般有干电池、蓄电池、学生电源,在初中范围内,电源不计内阻,且电源电压保持不变;2.定值电阻(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电阻在实验中变化非常小,在计算题中一般视为不变;3.滑动变阻器(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电阻可随接入电路的长度变化而变化,在实验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至阻值最大的位置;4.开关(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拆装电路时开关均处于断开状态;5.灯泡(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电阻随温度变化较大,故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学规律及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及伏安法测电阻时均不采用灯

2、泡;6.电流表(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串联在所测电路中;不超过量程;正进负出;不直接接在电源两极;练习:如图所示的电流表的读数甲是A,乙是A。7.电压表(找实物及电路无件符号的图片):并联在所测电路中;不超过量程;正进负出; 练习:如图所示的是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时接线柱的选用和刻度盘的示意图。(1)甲图中,电压表的量程是V,电压表的示数是V。(2)乙图中,电压表的量程是V,电压表的示数是V。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学规律1.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并联电路的规律”实验,已知电源电压且为6伏。接着按图所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改R1和R2的阻值,测出了各电阻两端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并

3、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序号R1(欧)R2(欧)V1(伏)V2(伏)A1(安)A2(安)A(安)12060660.30.10.422030660.30.20.532020660.30.30.643015660.20.40.656012660.10.50.6(1)分析比较表中三个电流表示数的数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R1、R2的电阻值和表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当一条支路中的电阻一定时,_。(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_表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电源电压相同时,当两个并联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于另两个并联电阻

4、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时,它们的总电阻是相同的。(4)接着同学们比较了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阻值的大小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_ 。(5)在分析以上数据后,有同学认为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总电流的乘积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与电流的乘积之和。你认为这个结论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2.小叶和小瑜一起做“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实验。(1)她在检查实验器材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接下来她要对电压表进行的操作是_;(2)图甲是他们设计的电路图,图乙是他们测量电流时连接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测量的是_(选填“A”“B”或“C”)处的电流;实验IAIBIC第一组实验0.300.2

5、40.54第二组实验0.270.280.55第三组实验0.200.400.60(3)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4)换上规格不同的灯泡多次实验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如下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_(只写表达式);(5)小明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添加一个开关,又设计了一个电路。利用这个电路,不用更换电流表的位置,就可直接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同样可得出三处电流的关系。请在图丙的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6)在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_(填字母)。A、测量物体的长度B、伏安法测

6、电阻C、用天平称量某物体的质量D、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7)小瑜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闭合开关时电流表指针迅速偏转较大角度,紧接着指针再偏回一定角度后,示数才稳定下来;并且闭合开关瞬间灯泡亮度较大,紧接着变暗一点后,亮度才稳定下来。请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三、实物图的联接及故障分析;伏安法测电阻1.画出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及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图连按实物电路:故障分析:实验前,为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阻值最大处,闭合开关后;(1)小明发现电流表几乎无示数,电压表指针明显偏转,则出现的故障可能是_;(2)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故障可能是;_;(3)电流表的示数很小,

7、移动滑片两表示数不变,故障可能是;_;(4)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移动滑片两表示数不变,故障可能是;_。(5)若实验中电压表损坏,利用其它的原有器材也能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实验电路如图丙所示(已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R0,电源电压未知且不变),请将下列相关实验步骤补充完整: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a端,记录电流表示数为I1;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b端,记录电流表示数为I2;写出待测电阻的表达式,Rx=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符号表示)。2. 小陈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现有待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若干,所有元件

8、均完好。他连接电路后,按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刚闭合电键时电流表示数为0.22安,电压表示数为2.2伏,接着他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到电流表示数变大而电压表示数变小。经过思考他重新正确连接电路,按正确步骤操作,闭合电键时发现电压表示数为2.3伏;然后他将变阻器滑片P移到中点,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继续移动变阻器滑片,直到电流表示数最大为0.44安。(1)请根据实验过程,将下表填写完整。物理量实验序号电压表示数(伏)电流表示数(安)12.20.2222.3340.44(2)待测电阻平均值是欧。(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四、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提供的器材有

9、:电源(电压4.5V且不变),小灯泡(标有“2.5V 0.3A”),定值电阻R (阻值为10),电阻箱R(0999.9 ),滑动变阻器R0(标有“50W1A”),学生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电流表(00.6 A)、电压表(03 V),导线若干:(1)某实验小组经过相互讨论,完成了该实验方案的三次设计。由图甲到图乙,改进的理由是;接着小组再优化电路设计,由图乙到图丙。(2)如图丙,实验中,如果出现了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接近4.5V,电路发生的故障可能是 。(3)故障排除后,接着在图丙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移动变阻器滑片 P 到某位置时,发现两电表中某一个表的指针达到满刻度,如图 (丁)或(戊)

10、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电压表的示数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4)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出通过电阻R的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U/V1.52.02.53.0I/A0.150.200.250.30(5)最后用图丙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当定值电阻为10时,对应的电流表示数为0.15A,接着为了测量更多组数据,又提供了15、20、25、30、35定值电阻各一个,其中 定值电阻不能使用。(6)若该实验小组用图丙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将定值电阻换成电阻箱来做实验,完成了1次实验后,先断开开关,将将电阻箱的阻值从10 改成20 ,接着闭合开关,

11、下一步的操作应将滑片P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7)就本实验所用器材,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若保持电阻箱两端的电压为2 V,为能完成实验,电阻箱可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_(保留一位小数)。五、综合探究型1.同学们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时,用甲图做了相关实验。电路中B是一个黑箱,内部连接了一个未知的电学元件(可能是定值电阻,也可能是小灯泡)。表格中记载的是该小组所测得的实验数据,但由于一个疏忽,将电路中的两个电压表误写成U1和U2,没有与电路中的电压表V和V对应起来。他们利用图乙坐标纸,作了适当的图线,并成功地完成了探究实验。(1)实验小组已经在图乙中的坐标纸上正确的标出了数据

12、点,请你在上述基础上,在图乙中完成电学元件B的UI图,并作好标记“B”;(2)黑箱B中的电学元件应该是:_。 A、 小灯泡 B、 定值电阻(3)实验时小刚同学意外发现:“当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压表读数之和减小。”他产生了疑惑,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知道了用久了的普通干电池内部有不可忽略的电阻。可将它看作一个理想电源(电压U0恒定,电阻为0)与一个电阻r的串联(如图丙所示),上述实验电路中电源电压U0为_V,电源内阻r为_。(4)上述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阻值调整为1时,黑箱B消耗的电功率约为_W。I (A)0.120.210.290.340.420.470.50U1 (V)0.200.400.600.801.201.602.00U2 (V)4.203.552.952.501.701.050.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