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0449850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概论全套配套课件曹顺庆第七章士人传统(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士人传统 第一节“士”的源起和流变 第二节 士人的精神特征,第一节“士”的源起和流变,一、“士”的源起 在先秦典籍中,士这一称谓有多重含义,其基本含义是成年男子,所以士、女经常并称。,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ku)羊无血。” 诗政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孔颖达疏:“士者,男子之大号。”管子小问:“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意即少时为孺子及壮为士。 虽然士是成年男子,但成年男子却不一定成为“士”。,二、士的流变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封建的阶级结构也发

2、生了较剧烈的变动,表现之一就是贵族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士处于贵族和庶人之间,是上下流动的交汇点,士的数量必然大大增加,士的社会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士就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民” 之一,顾炎武日知录:“士、农、工、商谓之四民。” 士的职业选择就是“仕”与“学”,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正是由于士在战国时期的政治生活中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形成了“士大夫”阶层。,统一中国后,士被纳入到统治阶级的体系当中。汉代设太学,实行读经入仕制度。士人经过一级级严格的考试,通过及第进入仕途。“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在汉武帝时达到完备。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3、。,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即科举制。,从隋唐到明清,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历史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士人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主要途径。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为童试。第二步为乡试。第三步是会试。第四步为殿试。,第二节 士人的精神特征 士人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但这一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虽然士人的面貌因历史发展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特征却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

4、。,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士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者,在传统社会中肩负着社会秩序的建构、管理和教化等多重功能,因而士人多强调“道”的重要性,“道”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标准,因而就有了显明的“入世”精神。人以道自任的“入世”精神在儒家思想中表现的最为强烈。,忧患意识来源于读书人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深切的关怀。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常常表现在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往往在王朝和平稳定时期,他们见微知著,察觉到潜伏的危机和面临的困境,“危机感”。,古代的士人以守道、护道、传道为己任,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格理想,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安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

5、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完满的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既表现了文化价值,也是人们崇奉和效法的人格。中国古代士人非常注重个人的人格、道德修养,并把它与对社会的责任结合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不同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儒家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他们设计了规范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以使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在儒家的心目中,理想人格具有不同的层次,最高的层次就是成为“圣人”。,道家的理想人格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它以绝学弃智、为道崇愚、崇尚自然为特征的。 庄子在老子思想基础之上,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名号很多,有“真

6、人”“至人”“神人”“圣人”等。,在“道法自然”观念的基础上,道家否定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种种人格素养和道德规范,认为儒家所鼓吹的仁义礼乐,违背了自然,是束缚人的枷锁。,道家的理想人格虽然缺乏儒家“经世济民”的内涵和“入世”的精神,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及使命感。但是道家那种不为物迁、游乎尘外的超世态度,和对权势鄙夷以及对物欲的淡化,都表现了道家对人生自由、人性高贵的张扬和肯定。,道家和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古代士人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士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举止行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这两种理想人格的影响。 士人的人格修养中,或此或彼,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中国士人整体而相对稳定的精神特征。,经典选读,论语泰伯(节选) 孟子尽心章句上(节选) 后汉书党锢列传(节选) 通典选举典 卷十五(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