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49402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课题151 两种电荷设计思想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推理的能力。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

2、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摩擦起电现象,也略知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由于内容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例,可以由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电学的起始课,教学内容较多,共分成三大部分: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原因需建立原子模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度较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

3、象,认识电荷的存在。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明确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3知道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4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5了解原子的结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和带电的实质。6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过程与方法1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初步认识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2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2通过建立原子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

4、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和摩擦起电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使用器材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电源、灯泡(2个)、导线、酒精灯、塑料梳子、塑料包装绳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摩擦后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时的实验现象。观察、思考从学生熟知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有

5、亲切感,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二、探究新知 一、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探究活动2:观察带电体相互靠近时的现象。观察、倾听、思考观察、思考、总结通过教师展示生活中摩擦起电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2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探究活动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例题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例题3: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三、验电器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2原

7、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问题: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电荷量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五、元电荷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问题:为什么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会带电呢?答:电荷从金属球沿着金属杆移动到金属箔片。探究活动4: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使A带电,B不带电。用不同的物体连接,观察现象。六、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善于(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金属、石墨、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等。2绝缘体:不善于(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橡胶、玻璃

8、、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空气、干燥的木棒等。探究活动5: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4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荷,绝缘体不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5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观察、思考、交流观察、思考利用所学知识解题观察、思考观察、思考观察、思考思考、总结思考观察、思考观察、思考观察、思考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展示生活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验电器工作原理分析,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顺利引出电荷量知识。通过微观粒子原子结构的介

9、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顺利引入导体和绝缘体概念。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通过展示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三、巩固练习1. 下列发生的现象与摩擦起电无关的是( )A.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会看到水流靠近梳子B.秋冬干燥季节,脱毛衣时会看到电火花C.冬天摩擦双手使手变暖和D.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2. 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正电,B不带电,如图甲所示.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铜棒把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

10、接起来,如图乙所示,连接的瞬间有( )A.正电荷从A向B移动 B.电子从A向B移动C.正电荷从B向A移动 D.电子从B向A移动3. 如图所示是四个带电小球相互作用的情况.已知A球带负电荷,则B、C、D三球带电的情况是( ) A.B球带负电荷,C球带正电荷,D球带正电荷 B.B球带负电荷,C球带正电荷,D球带负电荷 C.B球带正电荷,C球带负电荷,D球带正电荷D.B球带正电荷,C球思考、回答学以致用,加深理解。四、课堂小结一、基本知识1电荷:概念、单位、相互作用2测量工具验电器:构造、原理及使用3导体和绝缘体二、基本技能会正确使用验电器检测物体是否带电。三、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思考、

11、回答、交流学生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更具系统性。五、知识延展1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常见半导体材料有锗和硅。(查阅资料,课下交流)2有一物体带正电,怎么利用验电器检验另一带电体带何种电荷? (将设计方案写在作业本上。) 3用铜棒与丝绸摩擦,铜棒是否能带电?怎样检验铜棒与丝绸摩擦是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 (将设计方案写在作业本上。) 思考、练习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的能力。六、布置作业课本:P35动手动脑学物理13板书设计151 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

12、: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2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验电器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四、电荷量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五、元电荷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1.610-19 C六、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善于(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金属、石墨、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等。2绝缘体:不善于(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例如:橡胶、玻璃、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空气、干燥的木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