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448772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2课时)导学案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重点难点1.解题、积累字词及本文名句,学会古诗诵读。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方 法诵读和讨论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事例列举之

2、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简洁,不宜过多。、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以小见大,就近取譬。、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精剖喻体,丝丝入扣。四、类比和对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

3、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一)翻译课文第三段: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四段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4、食肉矣。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五段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二)理清脉络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1、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这段文

5、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2、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答案: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一)课内检测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胜:

6、数罟: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丧:(提示:为动用法)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之:始:名词,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之以桑:(句式)衣:读音( )_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庠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未之有也:(句式)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非我也,岁也:(句式)斯:(二)文本精品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7、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A与相同

8、,与相同B与不同,与不同C与相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

9、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三)背诵并默写课文(四)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0、”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 (2)诸 : (3)犹: (4)之: (5)如: (6)宜 : 14(1)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5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参考答案:二、研究部分(一)翻译课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

11、,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二)理清脉络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三、应用部分1(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例证法。(3)

1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2、(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对比(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本体(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四、巩固部分(一)课内检测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胜:shng,尽。(必修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数罟:数,c,密,与“疏”相对;罟,

13、g,从网,古声。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衣:y,名词活用作动词,穿。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畜:蓄养。之:代词,复指前面的“鸡豚狗彘”,宾语提前的标志。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