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48453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广州市33中学 曾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物理科 曾雄教材分析: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里的一个基本实验,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安排这个实验,在理论方面可以加深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路的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前两节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所用的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已较熟悉,因此本节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电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

2、,可以把内容分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组讨论三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要保证本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利用到前面所学的技能包括:电流表(第十五章)、电压正确连接使用、滑动变阻器正确连接以及利用其对电路两端电压的调节(第十六章),实验步骤的书写;实验数据表的设计,实验数据的画图(坐标图)分析,是一个对学生全面技能检测的重要课程内容。启下:是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第十八章)的知识准备;设计思想: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理念:1、体现课

3、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实验教学中,习惯于教师或教材提供整齐划一的实验思路,让学生在被动的指引下进行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突出的是教师的指挥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中,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都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展示和交流,在交流碰撞中得出统一的认识,教师只作一定的引导作用。2、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评价主体上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评价除重视终结性评价外,还要重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实验结束后,培养学生有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

4、意识,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新问题,善于主动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应用欧姆定律,掌握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和实验技能。2、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理解电阻的相关特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电阻,进一步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及团体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并理解电阻是导体的固有属性。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理解电阻的相关特性。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3个大组18小组(每小组3人)第一大组(6个小组):滑动变阻器(501个)、电池及电池盒(3)

5、、定值电阻(101个)、电流表(1)、电压表(1)、开关(1个)、导线8根。第二大组(6个小组):滑动变阻器(501个)、电池及电池盒(3)、定值电阻(51个)、电流表(1)、电压表(1)、开关(1个)、导线8根。第三大组(6个小组):滑动变阻器(201个)、电池及电池盒(3)、小灯泡+灯座(1)、电流表(1)、电压表(1)、开关(1个)、导线8根。教学设计新课导入PPt展示图片(在电阻那节课,加热灯丝,与之串联的灯泡亮度会发生变化)教师:同学们,在讲电阻时,老师把日光灯丝与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还记得在加热灯丝时,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吗?学生:灯的亮度会发生变化。教师:为什么?(因此时间紧迫,这

6、里不再提问学生,直接老师说:在实验中,加热灯丝,小灯泡变暗,为什么?)学生:因为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教师:对,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发生了改变。那么其他导体的电阻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学生:不一定? 教师:那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实验来测量来一下灯丝及其他导体的电阻,具体研究一下不同导体的电阻规律吧。(板书:三、电阻的测量) 新课学习一、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电阻?学生:伏安法师:根据R=什么?学生:板书:一、 原理:(同时在主板书上画一灯泡)师: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能够测量灯泡电阻且能研究其电阻规律的电路图。学生:设计、交流。找一组同学3人到黑板对应位置设

7、计,老师巡堂看学生情况,找出设计不完整(没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教师:这个电路图能测量灯泡的电阻吗?学生:能.教师:怎么测?学生:闭合开关,测出其电压值和电流值,然后用电压值除以电流值就是其电阻值了。 (教师在已有的数据表中加上表头U和I)教师:这个电路图能研究灯泡的电阻规律吗?学生:不能。因为它只能测量一组数据,在得出规律必须要有三组以上的数据。教师:那么怎么办?学生:加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两端电压。教师:对了,要在不同电压下测量多组数据才能找到规律,因此本次实验,我要求每组同学至少测量五组数据,其中三个电压值是必须测量的,另外两个比1V小和比2V大的电压值自己选。(说明:本实验设计虽然在

8、上节课已经讲过,但作为知识重点,不妨在此再一次重复以加深学生印象及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次数电压U / V电流I / A电阻R / 12131.5425教师:另外,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图像是研究规律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为了得出不同导体的电阻规律,还引入了电压和电流的座标图像,把你测量的数据在坐标上描点,连线以找到规律。(在PPT上,呈现座标图像)如果我不是测量灯泡,而是测量其他导体的电阻,这个电路图应该怎么修改?学生:把灯泡换成其他导体就可以了。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分工合作,1、2大组的同学测量灯泡,3、4大组的同学测量其他导体。可以吗?学生:好。教师:好,开始实验前还要考考同学们是否已经熟悉了

9、实验要求。请完成学案1.二、规范实验步骤:(3min)利用学案,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保证实验的顺利,本部分内容一定要作再三的重复)1、全班同学填空,找个别投影对答案:1、 按以上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2、 连接无误,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到电阻_值后,再闭合开关;3、 移动_来调节电压表示数,记录相应的_和_示数在表中,测五至七组数据。(电压表示数从0.5V起慢慢增加至2.5V左右,灯会由不发光到亮)4、 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5、 算出电阻值大小,并在坐标轴上描出相应的图像。2、全班再读一次三、 分组实验(10min)让学生从柜桶中拿出数据表和油性笔开始实验和记录数据,

10、最后描点并连线,画出相应的实验图像。做得快的小组可以针对学案最后的“小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四、 数据分析1、 分析定值电阻:找数据:第一个:定值电阻结果都为一个值,有描点没连线;第二个:完全正确的;第三个:定值电阻但是有误差的。教师:请同学们看,第一组同学测量的电阻有什么规律?学生:电压电流增大时,其电阻值不会发生改变。教师:这组同学只有描点没有连线,图象能形象反映其规律吗?学生:不能教师:所以,利用坐标,描点后一定要连线才对我们找规律有帮助啊。描点后,它是一个什么图像?学生:过原点的直线。教师:过原点的直线,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即与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里就是U,x就是I,即u/I,R是一个常

11、数啦。我们再看这个同学测量的电阻是变化的,单看数据很难找到其规律,但其描出的图像跟前面这组同学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学生:也近于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教师:说明它也一个定值电阻,其阻值有变化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学生:误差教师:对了,也就是说这些导体的电阻跟电流电压有没有关系啊?学生:没有。教师:既是一个定值电阻,那它的电阻值究竟是多少?哪一个才对啊?学生:求平均值。教师:描出来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直线的请举手,包括近似的。这两组同学的图像都是过原点直线,却有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学生:倾斜度不同。教师:为什么?学生:它们的电阻大小不同。2、 分析灯泡电阻:再展示3、4大组的数据。教师:所测的电阻数值

12、也有差异?它们的差异都是误差引起的吗?为什么?生甲:(小组讨论)不是,因为如果是误差的话,应该不会那么大。生乙:不是,因为如果是误差的话,应该不会只是一直增大啊。生丙:看看其他组的是不是也这样变化啊?教师:跟这组同学一样,电阻在不断变大的,其图像描出来是一条上升曲线的,请举手。教师:看来,全部测量灯泡的同学都得出这样的规律,应该不是误差引起的了。那这些数据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各小组讨论下。学生甲:是电压引起的。因为电压增大,电阻也在增大。学生乙:不是电压引起的,因为电阻的大小与电压电源无关,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是温度引起的。教师:对了,灯泡电阻的变化由于温度变化而引

13、起的。因为在灯泡发光时,灯泡会发热温度上升的,所以会引起电阻的变化。教师:那么,对于灯泡电阻多次实验取平均值有没有意义啊?为什么?学生:没有意义,它本来就是变化的嘛。教师:电流通过这些导体,也会发热,但它的电阻却不会变化,说明它的电阻跟温度有没有关系啊?学生:没有。教师:所以我们把这些叫做定值电阻。它们的铭牌上往往都会标明其电阻大小的。灯泡的电阻在工作时,因为温度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其铭牌上是没有电阻大小标识的。(小组)讨论:温度对灯丝的阻值影响很大,而对定值电阻的阻值影响几乎没有?原因可能是什么?不同材料的电阻受温度影响是不同的。有些温度升高,电阻变小例如玻璃;有些温度升高,电阻变大,例如灯丝的钨;有些温度变化,对电阻阻值几乎没有影响。课堂小结:好,来看一下,这节课,我们根据实验原理,通过自己设计的电路的,实际测量了灯泡和其他导体的电阻大小,因为它们材料不同,它们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最后结果中,定律电阻是要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灯泡却不用的。这节课的作业,完成实验报告。(至此,本课内容基本完成,看课堂情况,是否讲解下面例题)小组讨论:右图中哪一个不是定值电阻的图像?小组再讨论(Ra、Rb)哪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大?为什么?作业:根据小组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