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044526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社会科学论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 马晓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通过总结30 年来党对民族发展观念与模式的历史演进过程,探讨民族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民族发展 发展,是历史和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民族发展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都很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标志。民族的社会,社会的民族,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

2、出现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民族问题也只有并且只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很关心民族的发展,他们关于民族发展的观点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民族发展观打下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发展观,他们的这些观点为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邓小平的民族发展观 邓小平关于民族发展的观点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少数民族必须做到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与跳跃式发展的辩证统一,是民族发展的捷径。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

3、发展的基础不同,发展阶段相异,所以民族间存在着先进与后进、先富与后富的差别。因此,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帮助,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步消除民族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差距,是邓小平民族发展观的精髓。 1.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让各民族发展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达到共同富裕做了阐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新形势下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人民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文化,实现“两个共同”的问题,即民族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民族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民族所处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4、矛盾运动,决定着民族的发展。 2.邓小平首次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民族工作 在民族工作中,邓小平始终强调发展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1987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前总统卡特谈及西藏发展时指出:“如果以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中走在前列。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各民族发展的必经阶段和模式,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洗

5、礼,我国各民族在民主政治和法制意识、观念将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度将进一步强化,民族平等观念、民族交往意识将进入更高的层次。而实现这些变化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把“民族是否发展”和“对少数民族人民是否有利”作为判断中国民族政策如何的两个标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因此,中共中央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做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也是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的论断。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发展实际上是民族发展机制的完善,也是关于民族发展思想的不断提升和拓展。 3.邓小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发展思想 (1)邓小平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贡献。

6、邓小平民族理论是完善和发展国家的基本的民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证、从少数民族得到实惠和发展方面,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实现这一保证的关键手段是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邓小平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方向,为1982年宪法恢复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些重要原则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颁布,提供了理论指导。 (2)邓小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发展思想。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1980年邓小平就少数民族实际情况指出少数民族地区还要发展民族文化。在邓小平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民族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

7、展的快车道,并在1983年召开了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思想、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想,正是对“全面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早期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 1.提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江泽民在1992年1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这是江泽民根据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考虑国内国外因素,第一次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给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科教兴国

8、战略提升民族素质 民族素质尤其是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那么这个民族在价值观念、心理意识方面更容易融入到现代的社会政治秩序中,对民族发展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1995年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提出,对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五大后,把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依靠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有力的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开放战略 (1)西部开发战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作出的加快少

9、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定要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利益和实惠。”从江泽民这一论点中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很大,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为了加快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从根本上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大好局面

10、。 (2)沿边开放战略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到90年代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其中就包括了少数民族地区。李鹏同志在1992年指出,“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是中国实行对外贸易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扩大陆地边境的对外开放,是整个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边开放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沿边开放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中民族发展观的理论继承和实践突破,也是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的一大贡献。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开

11、发、环境保护的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的不少地方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在:一是森林覆盖率低;二是江河源头湖泊干涸,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牧区草原退化速度加快;四是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五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状况严重,并有逐步向东推移的趋势。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也给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注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把它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对全国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西部地区,党的第

12、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民族发展观的一大贡献。 这些战略与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密切相关,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战略和途径。 三、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 新世纪新阶段,以科学发展统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表现。 1.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根本途径的认识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

13、各民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2.民族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1)民族发展的是基础是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生存质量好坏的标准。民族作为一种人们稳定的共同体,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民族素质具有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的特点。民族素质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隐性和显性的能力,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发展,最根本的内容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成正比例关系,提高民族素质是提高民族生存、发展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一个民族民主政治发展,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现代社会

14、秩序的关键性因素。 (2)促进民族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全方位的提高民族素质。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族素质包括多方面的要素,但某一方面的要素不是民族素质,而是这些要素有机系统叠加才能称为民族素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3)发展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成果全国各族人民共享。邓小平同志曾经把“对少数民族人民有利”作为民族工作的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好和维护好全国各族

15、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时期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把发挥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促进民族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发展的重大理论继承和突破。 3.民族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 (1)民族发展是民族结构运动的过程。民族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和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有它自己基本的构成方式和现实形态。民族结构是民族工作中必须认识和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 民族结构是民族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民族结构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但是有机的系统结构。协调、优化民族结构,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与民族自身的内部结构的活力。 (2)民族发展是“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央将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这与十七大报告中“四位一体”总布局是相吻合的。 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