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09781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gn(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不同的发生体发出的声音。师: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同学回答并说出感受)导入课题:很幸运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这美妙的乐曲以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自我体验进入新课问题一:声音的产生视频字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胆猜想踊跃发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那么,怎

2、样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呢?”2. 组织学生活动: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说出你的发现。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并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下组参与讨论。然后请同学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对独特的发声方法加以赞赏和鼓励。生:二种物质碰撞可以发出声音、电子器材可以发声、物体摇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碰撞可以产生声音。生2:物体间的摩擦可以发声、纸张的晃动可以发声。结论是物体的振动可以产生声音。生3: 呼吸会有声

3、音、搅拌液体会有声音、水的流动会有声音。结论是物体的运动会产生声音。你还有哪些新发现?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我是最棒的)。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师:通过刚才这么多的实验研究,请同学们归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4.师演示:(出示音叉并介绍)老师也带来一个物体,让它发声(敲),它在振动吗? 生:师: 你看到了吗?生:师:同学们看不见,老师可以想办法让你们看见。实验演示:先将不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学生观察现象, 再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生:师:乒乓球弹起是什么引起的?生:师:这个现象说明什么?生:音叉发声时在

4、振动.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方案四:.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物理研究方法转化(放大)法)师:如何让发声的物体(演示音叉)停止发声呢?生示范:敲击音叉(鼓或其它发声体)。得出结论(板书):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身体上除了声带外还

5、有哪些部位能发出声音;使一个物体发声的多种方法;乐器是如何发声的等等。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问题二、声音的传播1.师:从我处走到你处需要时间吗?每秒钟运动的距离称为速度提出问题猜想: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对方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师:读表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板书)二、声音的传播2.生通过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获取信息师:在读表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或规律?或者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共同归纳: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150

6、C时,V空气=340米/秒(记住)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4)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固、液、气传声的生活事例(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固体:一同学在桌子的一边用手摩擦,另一同学在另一边把耳朵贴在桌子上液体:用塑料袋装好收录机放在水里,对比水内外的声音。气体:雷声,说话声,鸟兽的叫声等等。视频: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交谈(如图),师:猜一猜,这幅图片

7、所提供的信息是真的吗?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师: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大家同意他(她)的观点吗?没有空气,真的听不到声音吗?生:(摇头或点头)师:有同学摇头了,噢,他不相信,那我们怎么办,放弃(摇头)太可惜了,这可是一项伟大的发现,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申请诺贝尔奖了。那怎么办?只有拿出真凭实据来让他们相信。(问生)你现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相信你的观点?请同学们一起想办法来证明他的观点或者是推翻他的观点?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师: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教师演示,

8、两个同学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 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研究方法科学推理法。师:真空中不能传声,进一步证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就像邮递员一样把声音传递出去问题三:声波提出问题:空气能够传声,我们却看不到它传声的过程,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学生思考:向水中投一粒石子,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演示:在桌面点燃二只蜡烛,蜡烛静静的燃烧。拿来一面鼓,并将鼓面正对蜡焰,相距约8厘米,用锤轻敲鼓的另一面,可看见蜡焰晃动;连续重击鼓,可看见蜡焰巨烈晃

9、动。生观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蜡焰晃动的?猜想:是空气的振动。原来鼓面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就象在水中投入一粒石子会激起水波,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也会激起一种波,这就是声波。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视频:声波动画问题四:回声师: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生猜想:视频: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圜丘这些建筑都有非常美妙的声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去北京,亲自体验这美妙的声现象,感受我国不老的文化。三、畅所欲言:1.我的收获。2.我还想知道有关声音的

10、哪些方面的知识?小结: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同学们可以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和收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四、课外作业:1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2探究活动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目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

11、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2、和其他成员交流初二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

12、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设想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本人总结以下了几点:缺点:(1)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实验器材配制不齐, 验证“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2) “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时,有水花溅起”这个实验,后面的学生看不到;(3) 没有很好的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显得课堂有点乱;(4) 有些教学目标不贴近实际。优点:(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 教态亲切自然,让学生感到放松,课堂气氛活跃;(3) 思路清晰,层层推进;(4) 每个知识点都通过实验来验证;(5) 概念讲解详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