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404548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15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活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 一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 这就是声音。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

2、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

3、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 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2.11、2.12中的两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课本图1中是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第一幅图是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第二幅图是水和水相互撞击,引水和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第二幅图是工件和砂轮相互磨擦,引起工件和砂轮的振动发出声音;第四幅图的青蛙是通过气囊的振动,发出声音。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发声的

4、: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来发声的)、蟋蟀(复翅振动)、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学生实验(研究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根据你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几人为一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5、你的 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 器材水,水杯 操作步骤及现象将水杯装一定量的水放在桌面上,敲响桌子,水在晃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你知道吗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观察P28图2.1-4唱片上记录声音的沟槽,讲述声音的记录方法。用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记录声音。(二)声音的传播 我们现在学习讨论声音是进入我们的耳朵的。 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

6、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与水波相似,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1、学生在教室里能听见老师的讲课声通常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的;2、拍手能吓走鱼儿是因为 能传播声音。3、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是利用 能传播声音如果我们的周围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视频演示:真空不能传声。(将音乐芯片放入一广口瓶,用抽气机抽气)观察到声音越来越小。 讲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那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呢?(无线电)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水

7、之类的液体、钢管之类的固体能不能传声?并设计实验验证。 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将一振源(机械表、小收音机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看看水是否传声。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通常我们能听到声音,主要是因为空气可以传声。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参看课本30页表格 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

8、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s 解: s v t / 2 = 340 m / s 0.1 s / 2 s = 17 m 答: 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m。 思考: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因为屋里障碍物近,讲话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响亮。回声作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回声定位)思考题 : 利用回声可以

9、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S=vt/2课后作业:一艘轮船用声呐装置对海底垂直发出声音,8s收到回声,已知声音在海水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此时海底的深度。三 巩固练习 1、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 _ 。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会观察到_(一样、不一样)的现象。 2、如图,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相隔不远相对放置,当敲响右边音叉后,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如把此装置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

10、,你会观察到_(一样、不一样)的现象。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和液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气体的振动不能产生声音B声音传播不需要媒介物,真空也能传声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当温度不变时,不同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4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 接通电路, 电铃发出声音, 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掉时, 将发生 (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 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不见电铃振动, 但能听到声音5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下

11、列描述较确切的是() A、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 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 D、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且通过箭筒听到的声音较响6.老师在教室内上课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教室窗户开着,没有回声 B、教室长度不足,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C、教室长度不足,不产生回声 D、教室各堵墙的回声相互抵消了7.人在岸边走动时,会惊动水下游着的鱼,这个过程中鱼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靠什么物质传播的。 ( )A、大地和空气 B、水和空气 C、大地和水 D、大地、水和空气四、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四、回声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五 作业:1、课外实践:自制土电话2、完成P31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