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367645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比较文的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比较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产生与人类长期通过“比较”探索文学现象间联系的逻辑密切相关。因为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机制,包括人们对比较文学形成的共识是在“跨越”前提下进行的文学研究,其实,“跨越”已经包含了“比较”,“跨越”和“比较”都是立足于两个及其以上事物的关系。“比较”作为思维模式与方法,“跨越”则是从学科界限而言。“比较”一词源出于拉丁语compare,在英语中,动词形式为compare,名词形式为comparison,在法语中,“比较”一词为comparaison。都是由com-(共同、一起)和par(相等的)两个语素组成,具有“一起平等

2、地”探究的意思。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普遍的“比较”就是发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可能存在于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包括文学在内的世界是千差万别而又多样统一的客观存在,正如中国春秋诸子与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等思想家所指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联系,这就是比较思维产生的文化逻辑。在比较文学发展历史上,所有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或是跨越研究,都是以比较思维与方法对不同类型文学关系的研究,并上升为对文学认识的一种胸怀和视野、当然,仅有“比较”思维和学术上的比较方法,还不是比较文学形成的全部前提。事实上,比较文学的共识达成于对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局限的超越。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最早它又是

3、源起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文学交流,只有出现了跨越民族、语言、文化体系的文学交往,才有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可能。第一节 引导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历史思潮比较文学诞生的最初动因在于人类文明文化的世界性与同一性,而这种同一性与差异又是形成比较的原动力。比较文学学科也是在特定的文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并与世界主义观念的孕育、浪漫主义思潮的推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意识的觉醒和各国之间文学翻译的热潮等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一 “世界主义”思潮经历了15-16世纪的海上探险,全球航线开通,欧洲列强开拓海外殖民地,瓜分全球的市场与资源,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场政治、经济上的深刻变革成为

4、了席卷欧洲的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催生剂,形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文学格局,也必然给文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带来巨大影响。欧洲世界主义思潮有其历史因素,早在希腊罗马文化中产生过所谓的世界公民思想,以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天下大同观念也对世界主义思想先驱有重要启示。在希腊斯多噶学派那里,“世界城邦”(cosmoplis)和“世界公民”(cosmopolites)是同一个意思,意味着理性和人性的平等价值,每个公民都应该对此负责,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概念。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民胞物与、天下一家、博爱济众,具有鲜明的大同主义思想。中世纪的欧洲被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统一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共同的人文主义思

5、想,欧洲作家也表现出了共同的文学旨趣。“18世纪后期,美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引发了欧洲思想革命,以德思想家为代表的“世界主义”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思潮。” 方汉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第8期,第122页。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世界主义权利”就是一种普世权利,并把它想象成为“在政治共同体之中并通过它来表达并倾听的能力;这是一种不受人为限制和规定的对话的权利。” 美D.赫尔德,J.罗西瑙等著,俞可平等译:国将不国西方著名学者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319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这种参与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特殊要求,并扩展

6、到所有“世界共同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世界主义在康德那里指人类普遍的人性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德国的赫尔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也表达了世界主义的观念并提出书写世界历史的思想。当然,这些理论中也包含了一定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这一点已经受到当代中国与国际学者的批判。世界主义观念对于文学也有重要影响,欧洲部分作家与理论家提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人性或普遍的思想情感表现。对艺术整体论的普遍崇尚尤以德国浪漫哲学家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最为突出,作家和学者纷纷以超越主体自限为目标,改变完全以民

7、族本位的立场思考具有普泛价值的文学,而是力求用自己与对方两种视角的协调来从事文学研究。这时候,一种文学研究比较思维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在欧洲,比较文学初期的这种观念长期居住德国的法国作家、批评家斯达尔夫人以及文学巨匠歌德最具有代表性。施莱格尔兄弟先后提出“文学的开放性”、“文学的普遍性”的观念,为19世纪比较文学的研究奠立起一个共同的根基。A.W.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于1808年在维也纳作了一连串的演讲,指责新古典主义的排斥性,要求真实批评应具有普遍性。他认为人性应该具有共同的基础,而文学艺术上不同的表述,就思想而言,只是和谐与对立的结果。这种分辨

8、,把所有不同时空的作品都归纳到两个范畴之中:理性的与热情的。前者代表为历史记载与传记文学,后者代表的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诗歌与小说。他认为一切艺术形式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甚至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小说这一艺术形式更具整合功能,“小说是进步的整体诗”。这种观点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互涉”观点已经非常相近。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斯达尔夫人(Madame de Stael),也注重研究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开创社会历史批评的风尚。她的论文学、论德国堪称比较文学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作。在1800年出版的论文学(全称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

9、文学的序言中,她宣称自己的任务是“考察宗教、风俗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反过来也考察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12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在书中,她把西欧文学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大源流,再把两者加以分析比较,指出各自的特征和优长,主张南北文学要互相学习,克服民族局限性,特别是在德、法两国文学之间,要求文学的研究应该以文学史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进而提出了“文学就是社会表现”的口号,把文学演变的程序当成社会状态与思想的表现,并且把文学的范围扩展到实际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去。1813年出版的论德国对以歌德、席勒为首的德国浪漫派文学作了介绍,通过分析和评论德国的

10、文学和民族性格,进而发掘出了德国浪漫主义中的民族特点。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就是源于斯达尔夫人的这一理论。强调民族性和民族文学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民族和民族文学。歌德也认为文学的基本性非常普遍广泛。他认为文学的共同性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即所有的文学都是为满足灵性的需求而产生的,都具有地理、心理与美感的因素。1827年,歌德在将中国传奇 这里的中国传奇是指风月好逑传,有法国汉学家阿伯尔雷米萨特(Abel Rmusat)法译本两姊妹。据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11页注释。和贝朗瑞的诗歌对比的时候,指出: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

11、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1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歌德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影响深远的概念。在歌德看来,“世界文学”的前提条件,乃是各民族文学都具有共同的规律,并且可以相互沟通、理解和宽容,这种渴望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沟通的文化观,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观念,对于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因此,歌德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再次提到“世界文学”,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

12、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个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一卷,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无论是歌德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文学”,都把文学看成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人类精神活动。这两个“世界文学”之间既有相通之处

13、,又各有特点,相比起来,歌德更多地强调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同一性,特别是反对民族自我中心,主张欧洲要向包括东方民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学学习。尽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未直接讨论全球化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一论述昭示了文化知识的生产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规律,科学地揭示出了“世界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准确地阐明了文学发展过程中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整体能动效应。事实上,关于“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本身也存在多种解释,甚至有学者认为由于这个概念的特殊性,所以“不可能对世界文学作出准确而概括的定义”。 渡边洋著,张青编译:比较文学研究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14、07年。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这样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原则体现,它表明了比较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自觉意识,也就是将文学从本土推向世界,使得人们在进行文学考察时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或单一的自我视角,而是具有了世界主义的整体意识,事实证明,只有建立世界文学的前提,才可能有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进入21世纪之后,欧美比较文学界讨论最多的理论概念其实并不比较文学,而恰恰是世界文学,这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提示作用。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推动欧洲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最早是在16世纪以后出现的,直到18世纪后期才基本形成各个独立国家。中世纪,欧洲人生活在基督教文化传

15、统之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以拉丁语为书面语言,欧洲各国自己的母语没有地位,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欧洲的国家力量相对薄弱,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还不存在。文艺复兴以后,社会思想的解放为建立新的社会体系奠立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民族主义源于对传统的历史、宗教、血缘、文化、语言及新创的政治体制集体认同。用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些观念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5页,2003,上海,上海

16、人民出版社)中提出的概念,用以定义民族和民族主义,“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此处的民族指民族国家。,本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这个“共同体”对于居住在同一个国度中的民众而言,体现为拥有相似的历史记忆,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认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使用本民族的意言翻译了圣经,德意志本民族的语言消弥了不同阶层情感交流的鸿沟,凝聚了德国人的共同的民族情感,进而唤醒了德国人的民族意识。特别是经历了拿破仑战争以后,德意志民族意识才被真正激发出来,并显示了强大的力量。这种情形并不只是发生在德国,当时这种民族主义风暴曾经席卷欧陆各国。 欧洲国家在文学方面也强烈要求回归民族传统,表现同一的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