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367619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学时:4本章的教学目的:这部分是本课程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部分重点是要弄清楚公共事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各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形式:授课、实务案例分析第一节 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一、21世纪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需求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服务与物业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素质政治素质体格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三、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1.跨学科交叉培养:包括公

2、共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法学类课程、政治类课程等课程模块。2.学位层次统筹培养:专科本科研究生3.校际间联合培养4.在职培养:专升本培养、MPA培养。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原则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体系整体化。 2.培养富有创造性人才, 课程设置要创新3.处理好课程体系、内容的厚与薄的关系课程体系是揭示学科内容及其体系的形式,应服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培养公共事业管理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因此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课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它课程有机配置,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此来解决以往专业

3、教育的片面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微观课程内容要精辟,宏观课程要廓清,讲求构思训练和方法训练。二是既要调整和继承原有课程体系中有意义的成分,摒弃过时的、与现实要求对立的成分,也要发展新的课程设计,建立整体功能优化的培养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四是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实践课程的开设,加快相关实验室(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

4、活动。可以采用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为中心,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增强高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功能;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将学生相对固定地与教师联系起来,以指导其专业学习和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改善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的对策措施 1.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框架 2.打通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加强文理渗透,打通专业壁垒。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应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文理渗透,明确文理课程的比例。 3.重视基础训练,抓好核心课程建设

5、。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是核心课应该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二是核心课应该较宽泛地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内核,体现宽厚的基础性;三是核心课应该讲求精华,讲求实效,反映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特点;四是核心课的设置应该充分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加强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的建议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案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是“万金油” 在近几年的高校专业设置目录中 , 人们发现了一个有点陌生但是颇受欢迎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我国从 1999 年在部分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截

6、止 2003 年底,全国已有二百多所院校开设该专业,发展速度很快。在 2004 年高校新增专业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公共事业管理,又有 50 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那么,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呢 ? 作为管理专业,它与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相邻专业有什么不同 ? 它为什么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 ? 它的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 华南农业大学从 2002 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 是广东省最早开办本专业的大学之一。华南农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欧阳晓东老师 ( 以下简称欧阳老师 ) 近日向记者介绍了这个新兴专业的情况。 现代社会催生公共事业管理欧阳老师说 , 公共事业管理学

7、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 , 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 , 它有别于公共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两者主要区别是 :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管理对象即社会公共事务作为逻辑起点来构成学科的 , 而行政管理则是以管理主体即政府作为逻辑起点和划分标准来构成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主要覆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 , 在一些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城市 , 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还拓展到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志愿性公益性组织以及部分中介机构和委托代理机构。 目前 , 公共事业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片成熟的领域。而在我国则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 随着市场经

8、济体系的确立和逐步完善 , 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深入和适应 小政府 , 大社会 的现代国家管理模式的建立 , 需要在政府和市民、政府和企业之间构架起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机构的桥梁 , 能够把企业等营利机构的 效益和成本 与政府、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机构的 公平与服务 结合起来。公共事业管理提供的正是这种管 公共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 不少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有疑虑,在短短的大学四年中,就要学习这么多跨度遍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不会是只通不精的 万金油 呢?展望未来,公共事业管理的就业前景又是怎么样?对于这一问题,欧阳老师认为,从学科设置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前

9、景比较乐观。据了解,全国首先开办该专业的是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其中 , 东北大学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是当年全校就业率最高的。 不过,新兴事物必然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学生毕业后,无法像其它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一样 对号入座 地直奔该部门。但是,有需求就有它发展的生命力,公共事业管理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公共管理硕士( MPA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动,也证实了这一点。 欧阳老师指出,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他分析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求毕业生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首先 ,

10、 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其次 , 必须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 , 具备国家公务员的基本素质 ;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政策分析和写作能力 ; 具有适应现代化办公自动化 ,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 掌握文献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生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社区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和企事业管理部门等从事管理及政策分析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不是 万金油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系 02 级学生江燕告诉记者说 : 关于有些人认为我们专业是 万金油 的说法,我有不同看法

11、。通过两年的学习,我觉得,所有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是知识面广、涉猎多门学科的。到了较高年级的时候,应该有所侧重地去规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比如我对社区管理比较有兴趣,我在平时就多接触公共关系、社会保障、物业管理方面的学习。而且,该专业要求我们关心时政、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到过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参与管理并为当地的居民开展服务活动。这类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 。 欧阳老师补充说:“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我校公共事业管理系在广州有合作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每个班每周都有学生作为社区助理定期到社区实习,进行具体的实践工作;学习社会调查课时,由该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出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好基础。二、加强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管理的建议 1.设置原则 设置统筹规划重视人才变化和遵循市场律专业结构协调优化 2.具备条件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专业优势 科研优势第四节 各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一、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 二、体育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三、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矮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小于乔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矮化砧苹果树单株产量低于乔化砧苹果树,所以,栽植矮化苹果树必须根据不同的矮化砧木和不同类型的短枝型品种适当加大栽培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