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367356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拓展】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以前数量少,增长速度极其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

2、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降低工业革命以后数量持续增加,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拓展】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增长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1)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增长比较缓慢。(2)国家之间的差异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大洲自然增长率水平保持较低水平水平较高人口增长特点缓慢很快原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影响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

3、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今后变化趋势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及类型(1)构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2)类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征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原因(1)高出生率:没有控制生育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2)高死亡率:战争频繁;食物匮乏医疗卫生条件差(1)高出生率:节育还不普及多

4、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人们寿命延长(1)低出生率: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分布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欧日美等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结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的

5、下降最终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拓展】区分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方法从特征上区分:原始型是高高低,传统型是高低高,现代型是低低低。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以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1)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2)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尚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3)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属于现代型三、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

6、当今世界上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问题影响解决措施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人口老龄化:(1)含义:

7、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2)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3)原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下降是最主要的。(4)问题:引起劳动力不足;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导致兵源奇缺(5)措施: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提示】判定人口迁

8、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2、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意义二战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

9、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影响因素古代大批迁移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移民支边;当代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计划经济

10、;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

11、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个人因素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自然环境因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淡水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

12、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政治因素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

13、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差距四、中国“民工潮”现象(1)成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

14、文化落后。农村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2)特点: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影响(利)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 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 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