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366797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最新考纲考纲解读考法指南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3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4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掌握不同类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2掌握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在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频次最高,尤其是生态问题,如2017全国卷T44、卷T43,2016全国卷T44等。今后本讲内容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8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水资源

2、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人为原因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2)解决措施开源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增雨;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节流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现状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措施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本行政

3、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提高耕地质量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土地退化的概念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表现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主要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

4、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1(2017高考全国卷)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

5、,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2(高考全国卷)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如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御切沟的形成。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

6、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3(2018衡水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分析中华鲟数量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解析:中华鲟数量锐减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原因

7、,由材料和图中文字描述得出主要是人为原因。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答案:原因: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区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对策:建大坝等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严禁捕杀;做好保护中华鲟的宣传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91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过程环境问题成因环境保护措施开采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露天开采直接破

8、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运输污染大气、水、土壤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露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加工废水、废气、废渣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利用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变暖、酸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2.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

9、施“开源”和“节流”“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1(2018长沙模拟)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占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2012年我国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简述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与资源有关,资源多则城市兴,资源枯竭则城市衰落。困境和对策都围绕着“产业结构、生态、就业”等角度来进行阐述。答案:困

10、境: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经济效益低下,职工失业人数增加。对策:加大力度支持城市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内外经济联络;加大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就业。2.云南东北部的东川地区面积广大,河谷纵横,是重要的铜矿区,铜的质地优良。历史上这里用木材支撑矿洞的安全,用薪炭冶炼,铜矿开采与加工规模大,曾成为我国多个朝代的铸币中心。分析历经多年的铜矿开采与加工会给东川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答案:采矿导致出现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断裂和沉降问题;矿区开发及森林植被破坏,使生物多样

11、性减少;冶炼对薪柴能源需求使森林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土、尾矿乱堆乱放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废矿、有害金属随径流迁移会引起水污染和土壤污染。3(2018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主要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供暖、炊饮、使用家用电器和出行等行为对电、燃气等能源的消费,将对城市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1)结合材料,说明该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2)请你为节约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人均天然气、汽油消费量增加;煤炭、液化气消费量下降;由以煤炭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汽油、天然气消费为主。(

12、2)积极推广节能产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节能降耗的宣传,提倡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进程;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学生用书P2711森林资源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原因自然原因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危害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2)

13、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4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灭绝原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为原因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

14、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还湿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过牧严重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