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319237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将相和》(语文长春九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将相和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育华学校 付老师教材分析:京剧将相和描写战国邯郸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封为赵国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将”和“相”从“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将”和“相”从“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课前准备

2、:资料 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2008年奥运会“和”的镜头。2.这个简单的“和”字不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以和为贵的和平精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司马迁在史记中讲到的一个与“和”字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以我们的国粹京剧来演绎这个故事。2. 了解京剧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

3、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3.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人,说龙门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背景透视: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4、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5.解题:“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6.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不和。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7.齐读题目-将相和【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通过京剧的相关知识及历史背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二、初读课文,回顾故事1.自主朗读京剧课文,回顾相关故事。2.正音。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参商 社稷 功勋 口巧舌能 击缶 渑池 私忿 如梦方醒 3.了解主要人物廉颇: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

6、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4.回顾将相和故事,说一说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讲了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5.本课主要写了什么故事?描写战国邯郸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被封为赵国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

7、悔,至蔺相如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回顾将相和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三、快乐思考,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因公被封相,廉颇有何反应?蔺相如怎么应对?廉颇不服,三次挡蔺相如出行之道并侮辱;蔺相如避之:三次挡道倒还事小,怕的是我们文武不和,被外邦闻知,于我国不利呀!可以看出蔺相如忧国事,忧将相失和而内心焦虑。2.我二人一日在朝,那秦王就不敢公然进犯,我二人倘若失和,秦邦乘机而至,赵国的宗庙社稷,岂不是旦夕不保;我把国事看重,私见不去计较,情愿让廉颇,不愿亡赵国!如何理解?表明看重国

8、事,不计私心的心迹,高风亮节。3. 在文中虞卿属于什么人物?是本文中属于次要人物,从蔺府到廉府联络,沟通,很善于解决问题,他的角色虽然是老生但是属于次要人物,所以也叫二路先生。4. 当廉颇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有何做法?听虞大夫一番言论,我是如梦方醒。将相不和,乃国家之害,倘被秦邦闻之,乘机进犯,这赵国的宗庙何在?社稷何存?廉颇呀!廉颇!你身为上将军,不以国事为重,只念私见小忿,这误国殃民之罪,尽在你一人的身上!你问心何安?于心何忍?哎呀这这唉!如今身背荆杖,到府请罪。望丞相念在同朝的分上,打也打得,罚也罚得,还望你多多的训教哪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

9、为重,可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深深自责,可见老将军坦荡胸襟,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5.从两位的唱词可以看出他们性格各有什么特点?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敬重老将军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设计意图】在反复的诵读中,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老师总结全文。五、作业布置1.观看京剧将相和视频。2.完成课时练六、板书设计将相和将:廉颇 知错能改相:蔺相如 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教学反思: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基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的理念,课堂进行多维对话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不断碰撞、激发,新的思想不断生成,这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一旦学生感到了很想说话,精神被点亮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就产生了,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为重要的是了解京剧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