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0308245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精练:综合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检测(十三)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解析:选C春秋时代才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秦汉时期才出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且带雨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甲骨文记载的是关于雨水的情况,非内容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干围绕雨而展开,且雨与农业密切相连,结合所学商周

2、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神权问题,故D项错误。2(2019石家庄模拟)如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使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

3、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 500支出赋役2 989日常开支7 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既未体现“耕”也未体现“织”,更没有涉及二者的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生活支出仅仅是针对农民阶级而言,并不能直接推断整个西汉社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份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可知,西汉整个农民阶级的收支状况是入不敷出的,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

4、确。4(2019肇庆一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解析:选B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体现不出材料中汉代和唐代南北方矿产地分布的特点,故C项错误;A、D两项在

5、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5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和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引进了美洲的高产作物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选D引进美洲的高产作物是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南北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6(2019太原一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

6、至1 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选C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我国的,题干只是提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展,不是中西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但未占据社会主导,传统农业未能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7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

7、,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 B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C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 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解析:选B青铜器是身份的象征,不是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故A项错误;青铜器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主要是政治意义,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的兵器中有青铜器,但兵器并不都是青铜器,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有少量的青铜农具,故D项错误。8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

8、 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解析:选A材料“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产量明显增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唐代长途贩运贸易的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错误。9.南京博物院保存着一块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片(如图),其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据此推知,该窑()A重视制作工艺水平B粉彩瓷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C产品主要销往民间D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解析:选A由材料“内、外壁各绘两条龙纹,内心绘三朵短脚飘带云”推知该窑

9、注重工艺美观,故A项正确;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明代还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官窑产品主要供应皇室、官府,不进入市场,故C、D两项错误。10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解析:选D单纯依靠题干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在强调中国瓷器融入了欧式元素,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B项错误;材料

10、体现了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11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解析:选A“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松弛,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关系不是

11、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1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繁荣的概况,并没有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催生早期民族工业,故B、C两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

12、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

13、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7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8分)(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

14、的现象?(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归纳;第二小问,从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新现象是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第二小问,从宋代商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政府对市场的态度、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等角度总结。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

15、“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总结;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兼业现象出现的意义,以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影响说明即可。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