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276484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木工程学院 研1402 王万敏 6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1、前言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

2、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

3、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2、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及价值取

4、向2.1生态自然观的核心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确立生态自然观是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放在宇宙观、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的地位,弘扬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识基础,生态自然观使人们从思想上摒弃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人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 的观点;认识到了以往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是多么的愚蠢;认识到了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

5、会得以持续发展。这种意识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它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基础。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因素,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来探讨人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条合乎逻辑的思维路线。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这一发展巨系统的主动者、推动者,同时,人本身也是发展的结果。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存在物,其生活内容不仅包括经济活动,还包括各种生物需要、社会参与、自由时间的支配等多种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人不仅要生存,还需要发展、享受等等,所有这些方面不仅要有数量上的增长,而且要有质量上的提高。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

6、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从广义上说是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其根本就是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与世界构成的一种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虑人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出发点。2.2生态自然观的要求 首先,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任何一种微小的局部变化都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能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在人与环境的这个生物圈中,每一物种所具有

7、的特性都是对某一特殊环节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竞争和相互利用,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 其次,它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人不是以自然形态,而是以能动的社会主体形态存在的。在人类所涉及的一切自然领域,无不深深地刻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以致今天的自然界更主要地人工自然的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因此,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自然置于自己的的控制之下;人可以发展科学技术,借助科技成果为自己服务;

8、人并不满足自然界的表面恩赐,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另外,它还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有条件的方面。人的能动性只有当人按照自然界固有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否则,人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尽管人类具有主体意识,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决不能违反自然界生态规律,也绝不能超越对生命网络的普遍联系及协同一体的依赖。总之,我们必须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

9、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2.3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生态危机日趋严峻,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界的绝对中心,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友,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这种注重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互利性的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类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生态自然

10、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做出了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并就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点达成共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推向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迫于生态环境的威慑而对发展观的一次调整,对发展内涵的重新规范。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亦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而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成为社会发

11、展新的制约。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工艺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才终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必须转换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范式,确保我国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性。3我国在总结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在党的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

12、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生态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走生态化的“农业知识业信息业工业服务业”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4、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生态自然观不仅从认识层面上探讨了自然概念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形态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生态自然观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认清它们对推进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如何重

13、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课题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日益成为发展中的难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法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

14、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 ,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参考文献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陶柱标主编.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 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63王雨辰.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J潘阳湖学刊.20094汪进明. 浅谈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J理论纵横. 2008第8期5黄宏.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第3期5唐小勇.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第2期矮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小于乔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矮化砧苹果树单株产量低于乔化砧苹果树,所以,栽植矮化苹果树必须根据不同的矮化砧木和不同类型的短枝型品种适当加大栽培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