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0251769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3个关键点(1)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3)四大内容:衣、食、住、习俗。2有关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的3个关键点(1)一个前提:西方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2)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3)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3有关大众传媒变迁的3个关键点(1)三大领域:报刊业、影视事业、互联网的兴起。(2)三大趋向: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3)三大影响: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报刊业);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影视);全方位、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 回扣教材

2、知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原因:新中国

3、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成唐

4、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交通发展受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的垄断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台湾,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报

5、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成为百姓的日用品。(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5)改革开放后,报

6、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进补课程知识全面认识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工具变化和发展原因(1)工业革命的影响(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7、的客观影响(3)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推动(4)政府政策的支持(5)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通讯设施(6)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加深对交通、通讯作用的认识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分布不平衡,大多分布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影响(1)积极: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政治上增强世界联系,抵制外国侵略;文化上改变人们观念,加速文化传播;生活上使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人们视野(2)消极:便利列强侵略;造成环境污染探究重难知识一、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

8、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解读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史论形成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

9、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

10、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二、近代中

11、国报刊的出现与发展材料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解读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的概况:(1)昭文新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2)早期的报纸主要集中在汉口

12、、香港、上海、广州等地,即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而在内地仍然存在着“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等问题。(3)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政治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史论形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13、。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7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14、。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D项错误。2(2014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题后启智常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影响因素、作用创新角度以新情境切入,考查大众传媒与思想解放的关系;从反猜题的角度创设情境,考查社会宏观环境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技法点拨以上两题均从微观角度切入,考查社会生活变迁与经济、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