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jw****88 文档编号:100249936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科目: 化学教学对象: 九年级课时: 1提供者:张娜单位:天津市东丽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氧化碳是同学们熟悉而不能从化学角度认识的一种常见气体,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注意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尽量把知识渗透到生活中,选取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掌握CO2的性质,并能运用CO2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相关问题。通过本课教学,培养课堂探究意识,并具备初

2、步的探究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行实验探究,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有较大差异 大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化学很神奇,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和现象,可以和很多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很有用,学习起来也不太难。”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般,理由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有困难。”通过交谈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感兴趣,说明学生不再满足

3、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 封闭式教学,渴望自由、开放、多元的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不太感兴趣,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重视升学成绩的压力,认为探究性学习影响日常学习活动,对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提高用处不大。少数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缺乏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面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觉得探究性学习是麻烦,打乱了他们的日常学习秩序,没有意义。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角色,在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4、同时采用比较法、讨论法、对照法、练习法。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化学用语入手,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在我们身边 化学知识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动手探究实验,讲授新课 实验桌子上有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

5、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 总结: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气体(板书) 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三态的变化关系及干冰的用途。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激发兴趣,理解性质和用途关系演示实验用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吹肥皂泡,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1)看到什么现象? (2)从该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物理性质2:密度比空气大(板书)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问题情境二氧化碳溶于水吗?分组实验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分组完成下列实,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如右图),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并完

6、成下表:实验现象实验分析总结:物理性质3:能溶于水(板书)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该实验设计的优点:现象很明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实验还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增设具体、生动、直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讲述:以上我们介绍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那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是怎样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探究实验梯形蜡烛实验 提出问题氧气能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那么二氧化碳能燃烧吗?能支持燃烧吗? 实验验证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如上图),观察现象并分析该实验设计有如下优点:操作方便简单,现象直观、明显总结:化学性质1: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板书)拓展性实验:燃着的镁带放入 二

7、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总结: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板书)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探究实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动画)进行实验:将一只小小青蛙放入集气瓶中用导气管向里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一会小青蛙死掉了。 总结:化学性质2:不能供给呼吸探究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实验要进入干涸的深井和山洞,我们应该如何做? (1)查阅资料: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2)设计实验: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进行实验:有

8、两个集气瓶,一个充有大量二氧化碳,一个充满空气,来模拟两口“深井”(如上图)。请两个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把燃烧着的蜡烛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 (4)现象分析:A瓶中蜡烛火焰不变,说明A瓶充满 , (填“能”或“不能”)进入;B瓶中蜡烛火焰熄灭,说明B瓶中充满 , (填“能”或“不能”)进入。 (5)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知:进入干涸的深井和山洞底部之前,必须先做一个 实验,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在化学习题中设计探究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增强学生对科

9、学的情感。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体现人文精神。 合作探究使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得到内化分组实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1)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实验操作: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小花喷水;第三朵小花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朵小花喷上水后,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然后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并完成下表:1234现象分析结论完成上述实验后,再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 (1)紫色石蕊试液遇什么物质变红色? (2)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变成酸的呢? (3)第四朵小花加热后为什么又变成紫色? 总

10、结:化学性质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通过设置四个对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照”是科学实验的重要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该实验优点:对照性强、趣味性强、现象明显直观。探究实验学生亲自用口向澄清的石灰水吹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完成下列空格: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后变 。 分析现象: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生成了白色沉淀的缘故。反应化学方程式: 。 应用:可以用该反应鉴定 气体 。此探究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增加了学生主

11、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领悟科学方法,亲自体验学习的乐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以CO2的漂流小结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和水、澄清石灰水反应让学生自已小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教学手段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12、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课的开始,首先做了一个猜谜游戏,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个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实验,实验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原因是什么?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 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