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212078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年1月修订)一、专业概况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创建于2003年。本专业遵循高校人才培养规律、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和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发展培训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评价、管理和服务领域的专门人才。授予学位:教育

2、学硕士。往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教育科研机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部门,大中型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的人才管培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态度、良好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适应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需要的课程与教学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2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动向,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领域

3、的新知识、新理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3.具有方法论意识,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工作,并具有运用教育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54.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5.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善于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服务于课程与教学开发、设计与评估实践的能力。三、研究方向1 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2 大学课程与教学管理3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原理4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管理 四、招生对象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

4、定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同等学力人员。本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生。 五、学习年限学制3年。 六、课程设置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学分;B类课程即教育学学位课程4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4-18学分,其中3-5学分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非教育学学士学位的硕士生需要在中期考核之前修读三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方式为自学,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这三门课程不计学分。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三门中选修一门(自然辩

5、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教育导论 (2学分)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2学分) C类: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学分)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设计和评价 (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经典文献导读 (2学分)D类: *大学教师、课程与学生学习专题研究 (2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 (2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2学分)*SPSS在教育调查中的应用 (1学分)*高等教育原理 (2学分)教育统计学原理 (2学分)多元统计分析 (2学分)教育社会学 (2学分)教育政策研究 (2学分)高等教育管理(2学分) 中外大学发展史 (

6、2学分) 教育经济学 (2学分)战略规划与管理 (2学分)管理学经典论著导读 (2学分)管理心理专题 (2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2学分) 注:带“*”者为指定选修课。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或其他院系的相关课程。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生需补修教育学类的两门本科主干课程:“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心理学”。这两门的考试时间定位第三学期末。七、培养方式1教师团队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2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研究生入学时不分导师,由教师团队集体培养。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研究生加强与教师的广泛交流,从多方面了

7、解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于第一学期结束前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此后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课程、参与科研和进行论文写作。3.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广泛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研究协作,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4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报告、自学、团队合作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一)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应认真、投入地学习各门课程,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活动,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加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广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做中学,通过研究和反思,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对于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如未修过本专业低一级学位的基础课程,需补修4门以上的学位基础课,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所攻读学位的课程学分。(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读书报告的形式。(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或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四)科研成果数量要求鼓励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通过成果的发表形成社会影响,服务教育实践。但科研成果

9、的发表不作为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 (五)中期考核 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以考核课程学习和书籍阅读质量为主,考核方式为文献综述报告。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九、学位论文(一)论文选题学生在确定论文的选题前,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与导师充分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研究要具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所研究的问题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要提出新的见解。(二)论文开题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学生可以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根据院里拟定的统一格式)。一般在第四学期中期以前提交

10、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报告会。(三)论文撰写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需要在第六学期的3月底定稿,提交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统一送审。十、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3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

11、修改合格后可申请正式答辩。对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十一、参考书目(一)必读书目1. 钟启泉、汪霞: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 汪霞、孙俊华等: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 汪霞:中外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4张红霞、吕林海等: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5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 普洛瑟

1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7.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8. 郭德红: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9.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0. 约翰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11泰利道尔: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14年版。12Daniel Tanner & Laurel Tann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13、. Prentice Hall, Inc.,1995.13Lisa R. Lattuca & Joan S. Stark. Shaping the College Curriculum. Jossey-Bass, 2009.14John Biggs.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1.15Mary J. Allen. 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s. Jossey-Bass Publisher,2006.(二 )选读书目1钟启泉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译丛”:教学论、课程开发:实践指南、情境中的课程、课程领导。2徐辉主编“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使用指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掌握教学技巧、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教学之道丛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4. “古典教育与通识教育丛书”:苏格拉底之道、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