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211065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及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文章主要是讲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通过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同时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本文作为一篇经典的叙事性散文,既能代表古代记叙散文的特色,又比较简短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更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学好本文,更有利于学生后面文言文的学习。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本文又是第一篇文言文,可见课本的编排者在安排上是颇费心思。当然更证明了这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这也正是我选择分析本文的原因之一。那么我认为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抓住叙事的特点即事情发生的原

2、因、经过、结果来讲述本文。采用这样的思维将全文贯穿起来,使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故事性强。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机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受命只身赴往秦营的故事。由于他对秦晋之间貌合神离的关系了如指掌,同时也明白“春秋无义战”的道理,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处处从双方的利害立言,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并帮助驻守郑国,晋国也被迫退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亡国危机。首先,学生要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并领悟其中的艺术特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为儒家经典春秋作的注释性文字,因此又叫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左传与

3、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同时学生应理解编年体的含义:即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左传的文学内涵相当丰富,在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上,文辞优美,生动形象,结构严谨,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就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从文中我们需要学习并欣赏其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委婉简洁,语言凝练,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富有个性化等特点,从而来领略古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并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达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目标。全文围绕一个“退”字来写,从“退”的原因、经过到结果,全文结构清晰。在开篇便阐明了郑国形势危机的原因。郑国危亡,那就需要国内各大勇士才子为国献身

4、,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更重要的是为主人公的说辞奠定了基础。首先,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1、“无礼于晋”。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并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接待晋文公,以此而得罪了晋国。2、“且貮于楚也”。郑国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并且在城濮之战中出兵助楚。而这两个原因都与秦国无关,秦国只是名义上出于盟友的关系帮助晋国,而秦穆公真实目的是想灭郑以获利,通过向外扩张来扩充实力,以争夺霸权。这就为主人公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提供了一个最根本也是最实际的条件。另外,秦晋分别驻扎在郑国首都的南北两地:氾水南面,函陵一地。形势可谓紧张,一国的危亡就在旦夕之间。然而两军各占一方,为烛之武单独会见秦穆公提供

5、了场地和机会。我们就能从第一段中能挖掘出很丰富的内容。然而在第二段时主人公烛之武并未立即出场,而是通过佚之狐的引荐之后才让读者见到这个传奇人物的真面目。这就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手法,也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的才能。在烛之武与郑伯对话中,其语言的生动真实,让烛之武虽有委屈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的深明大义光辉形象更加活灵活现。随后烛之武便“夜缒而出”,其目的是退秦师,存郑国。然而在他125个字的说辞中只字未提退秦,而是切中要害,有理有据从秦的角度出发,最后成功劝退秦军。可见烛之武这段说辞是极有艺术魅力的。他见到秦伯以后,并未直接开门见山的劝说,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6、矣。”先是送给对方一顶高帽子,满足了对方的虚荣心,同时也向秦伯表明自己此前来不是为了“已亡的郑国”,这就打消了秦伯的戒备之心。接着而说目的是为了秦国,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点中了秦伯的软肋,也调起了他的胃口,使秦伯有兴趣听下去。那秦国这次出兵,究竟能否获得想象中的利益。在这一论证上,烛之武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方法。“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秦国与郑国中间隔着晋国,秦伯希望灭郑,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疆域,是可能实现的了。这就直截了当动摇了秦伯最初的利益动机。那么驳倒了这个动机,就需要重新给秦伯建立一个真正能获利的途径。于是烛之

7、武顺理成章地提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个“亦”字提醒了秦伯,这样的便宜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立即将矛盾转向秦晋两国,“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样先从先前的国君的失言失信说起,让秦伯对晋国有所警觉,于是进一步开始挑拨秦晋关系。“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将焉取之”一语切中了秦伯的要害点,说道秦伯最关心的点子上了。烛之武非常明确地向秦伯更深一层地剖析了这场战争的实质:秦晋围郑不再仅仅是亡郑的问题了,而转为了秦自身的安危。对于利益至上的秦伯来说,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潜在的对手,一切都不言

8、而明。烛之武仿佛置身事外,却又成功巧妙地将秦郑两国牢牢地拴在一起,“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简单的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啊!秦伯不得不深思这个问题啊。秦伯未说一句话,而是大悦,与郑国结盟。可见这简短的说辩之辞层层深入,言简意赅,实在令人佩服啊!结局已定,晋文公只好退兵。当子犯请求攻打秦的时候,晋文公很理智地阐明了退敌的理由,从“不仁、不知、不武”层层推理,道理合乎逻辑。这证明了晋文公这个理性的国君善于审时度势,有深谋远虑的睿智。故事从开始发展高潮结局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详略得当,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故事性强的特点来讲述这篇课文。其次,在疏通大意的同时,学生需要学习重要的实词、

9、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和意义,并归纳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倒装句。词类活用:“军,王,鄙,厚,薄,封,东”等词;古今异义:“今,行李,东道主,乏困,夫人,去”等词;通假字:“共,厌,说,知”等词;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何厌之有”等。虚词还需要注意“以”、“其”、“之”等词有着不同含义和词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调动了课堂气氛。我认为可以在疏通大意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复述整个故事,如讲故事的方式、改编为剧本的表演方式等,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加有趣。再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10、,学习文言文是相当乏味和痛苦的事情。许多生僻的字词音、义和语法结构让学生已经苦不堪言,从而让学生忽视了文言文的真正内涵,即隐藏在陌生语言下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文言文是古人们留下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生活态度,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挖掘和学习的。在本文中,我们不止能体会出烛之武这个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而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精彩的说辞艺术,语言凝练,富有个性化等都值得学习和欣赏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烛之武是本课的主要人物形象。他是郑国的大夫,青年时一直未得到重用,担任着“圉正”即养马的小官,到了70岁时,因佚之狐的引荐而被重用。国难当头,他不顾年迈

11、体弱,更未过多地计较过去,而是愿受君命,出使秦营,突出了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内涵丰富,将一个瘦老而干练机敏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地突出了一个“勇”字;而后面见到秦君后,一番慷慨言辞,言简意赅,又呈现出了一个“智”字。可见,烛之武这个形象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非常地生动形象且客观。“春秋无义战”,各个诸侯国明争暗斗、相互讨伐都是为了称霸。国家之间没有绝对的朋友和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各国之间联盟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秦穆公是最明显的一副利益至上的嘴脸,在文中仅是在第三段末尾处说到:“秦伯说,与郑人盟。”这一句便将秦伯刻画得非常真实了。郑伯的描写是通过劝说烛之

12、武的一席话来体现的。郑伯先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自责,最后用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来表明自己的目的。可见这位国君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说辞家。晋文公在最后撤退时说的一段话中,说要遵循所谓的仁义道德,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考虑的,为雄心争霸而处心积虑的等待。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文中所写人物不多,除了烛之武,其他人物的对话简短,但我们能从人物寥寥数语中,就可以略知人物性格,可见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是下足了功夫的。另外,本文的语言简洁、准确、含蓄生动,给人以联想的空间,这也证明了语言更是一门艺术和学问。我们从文中一些字词中品位出丰富的含义。如“

13、夜缒而出”中的“夜”不能换成白天,见秦伯一事属于高度机密,外面已经是兵临城下,围之数重。敌人肯定正密切地监视观察,选择夜晚出城是非常正确明智的选择。“缒”:用绳子栓着人从上往下吊。安全起见,郑国大门都不敢打开,因为一旦打开敌人就会趁机攻城,这就从侧面渲染出了大战前的紧张气氛。所以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欣赏这些字词并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最后,为了增强文中的趣味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句读能力,我觉得本文可重点采用诵读法。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不可低估。本文采用分角色模仿式诵读,了解了人物大致情感,让学生更能在诵读中体会语言艺术魅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利于学生背诵。在

14、佚之狐举荐烛之武时,可见佚之狐对他是非常的了解,因此在读“师必退”这句中朗读时要胸有成竹,果断自信的语气。郑伯劝说烛之武的一席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这时候敢于向烛之武表明自己的过错并自责,所以语气需要谦和,诚恳。烛之武这时已经降近70岁,我们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时要将他的抱怨意味倾诉出来,使烛之武更具有人性味,要将那份抱怨而又无奈的语气读出来。重点是其外交辞令。因此要多次诵读第三段。在模仿烛之武的语气时,说郑秦事,句子较长,句式错落,语气缓和,娓娓道来;说晋国事时,句子较短,句式多以四字句,句式较为整齐有力,语气需要激昂

15、,用以引起听话人的重视,同时还要注意句读,读准句子内部的间歇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逐步达到背诵。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主体创造能力的培养,尽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文学常识,如“春秋三传”。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词类活用“军”、古今异义“行李”,通假字“说”等;虚词如“其”、“之”、“以”等;还有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如“以其无礼于晋”等。3、从本文中学习左传的叙事详略得当,语言凝练简洁,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象等艺

16、术特色,领略古人的才华。(二)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全文,训练学生的句读能力,更利于理解和背诵全文。2、在课堂中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语言来概述全文,培养其文言文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添了课堂气氛。(三)情感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分析三个国君的形象,阐明了“春秋无义战”的说法。2、欣赏烛之武的说辞艺术,其层层推进、有理有据的说理方法值得在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领略文中的叙事详略得当,语言凝练简洁以及烛之武精彩的说辞艺术,并应用于写作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