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名字的由来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0186886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名字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郑州名字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郑州名字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郑州名字的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郑州名字的由来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名字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名字的由来(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名称的由来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从中牟县划出独立为县。同年,郑州改称管州,州治从成皋迁至管城,下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等12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 唐朝时,郑州行政

2、建置时有变化。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置郑州、管州。郑州辖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五县,州治武牢(今郑州荥阳汜水镇);管州辖管城、圃田、须水、清池(今属新郑)四县,州治管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管州和须水、清池县,属县并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郑州州治从武牢移至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此后,一直到明朝初年,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天宝元年(742年),改郑州为荥阳郡。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郑州地区地处中原,地处交通要道,特别是大运河和通济渠的开通,使地处通济渠中段的郑州受益很大,郑州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隋朝时,在郑州巩

3、县营建了洛口仓,储存粮食2000多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唐朝时,郑州是从唐都长安通往东南、山东等地的必经之地,设在郑州的管城驿繁华热闹,来往的人员昼夜不绝。郑州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所产的绫绢全国闻名。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郑州地处中原,人文荟萃,才子辈出,文化极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诗圣杜甫,是郑州巩县人;大诗人白居易出生在郑州新郑;大诗人李商隐祖籍郑州;精于书、诗、画的名人郑虔是郑州荥阳人,等等。 郑州名称的由来 今郑州市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属荥阳或中牟县管辖。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

4、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政府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朝为什么改荥州为郑州,这与郑国有关。西周末年,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于郑国,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西周灭亡后,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另一方面将郑国也迁到如今的荥阳、新郑、密县一带(郑国将都城从陕西华县迁到新郑的时间为公元前769年),后代人为了区别西周时期陕西省华县的旧郑

5、国,便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东迁后的国都称为新郑。新郑作为郑国的国都,存在了390多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将韩国的都城从阳翟迁到郑(新郑)。韩国定都在新郑145年以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秦国在此地置颍川郡,辖新郑、阳城等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辖许昌郡、颍川郡、阳翟郡,辖境相当于今许昌地区中北部。这一地区在西周初年为许国,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地。因此,东魏取”郑州”之名取代”颍州”,有可能与此地区曾为郑国之地有关。 隋唐时期,郑州的行政建置时有变化,直到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此后一直到明初,

6、郑州的治所均设于管城。郑州名称的由来郑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郑、韩5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商王仲丁迁都于?(今郑州市区),周武王封叔鲜于管(今郑州市区),表明郑州地区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7、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荥阳一度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为郑州、管州州治,成为郑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民族

8、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1923年,郑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9年至于1931年郑州曾一度废县设市。1948年月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名称的由来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是中华民族最早聚居地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早在3600年前的商代早期这里就是商朝都邑,创造了灿烂的商都文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属荥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

9、始用于今郑州地区。郑州在历史上曾有夏、商、管、郑、韩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2004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紫荆山:位于金水区金水路与金水河之间。紫荆山其实是在郑州商城旧址上被大风吹堆出的沙丘。为了防止沙丘的黄沙南移,人们在沙丘上种植了很多生命力很强的紫荆树,把沙丘装扮得郁郁葱葱。这个沙丘被人们约定俗成地叫成了紫荆山。对郑州这座地貌平坦的城市来说,这座紫荆山,不过是相对平地而言“山不在高”,也算是郑州一处游览地了。二里岗:位于管城回族区东南部。指凤凰台村以西,郑新路以东,杨庄村以南,老农药厂以北地

10、域,原是高出地面约510米的一个沙土岗。岗的中部像一个东西走向的脊,南北两侧逐渐走低,沙岗因距城区约两华里,俗称二里岗。二里岗遗址位于二里岗村北边。林山寨:位于中原区东南部,与郑州市人民政府毗邻。据有关资料记载,林山寨原为“临山寨”。临山必有山。很早以前,这里居住着朱姓人家,村西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土岭,故名朱临山寨。此后,肖、郭、赵姓相继来此落户,依山居住。清乾隆年间,村民为方便生活,便出资在村里修建一磨坊,并立碑纪念,碑文落款为朱林山寨。清朝末年,村民们将朱字删去,称林山寨。是郑州市最早的城中村之一。老坟岗:位于二七区北部。历史上这里原为一杂草丛生的沙岗。明初,西方回族真人默穆都哈到郑游历教化

11、,死后葬于此,亦称“巴巴墓”。清乾隆十三年郑州志记为“回回墓”。回族群众仰真德学,争在其墓地附近购地为茔,经明清两代成为回民义地,冢墓累累,埋的层次不分,人称“乱葬岗”。因沙岗地势凸出地面约10米,故名“老坟岗”。杜岭:位于金水区东南部北二七路东侧。“杜岭杜岭”,顾名思义,它既与杜姓有关,也与地势有关。据杜岭村中老人讲,现杜岭中街北段沿金水河向东,即古城墙南百米处有一土岭,岭上建一庙宇。因庙建在一块高地上,加之庙宇大,四有挑角,俗称此地为岭,杜姓来这里安营扎寨最早,又是大家族,有祠堂,有花园,久而久之,这里便被叫成了杜岭。花岗:位于惠济区大河村西二里许。该岗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500多米。

12、村中流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到此,刘秀惊恐之余,见岗上苍棵密布,(一年生草本植物,果与棉花近似)误认为是棉花,不禁称赞说:“美哉花岗!”然后挥师南下,经过多年浴血奋战,刘秀终于平定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人们为了纪念他曾到过此岗,便把这个大岗称为花岗。后来,黄河改道,花岗四周的低凹处逐渐被黄河淤为平地。1964年秋,在岗上发现了古文化遗址。后经发掘,发现了大量古代遗物。刘胡垌村:位于二七区马寨镇人民政府南部。原为刘胡垌乡政府驻地。刘胡垌地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相传,明末刘姓迁此,挨村有一狭窄深沟形似胡同,村名便叫刘胡垌,后来,又有多个姓氏的人家在此定居,村民逐渐增多,成为方圆数里内的一个大村。

13、台郭村:位于二七区侯寨乡西南部。据村中老人讲述: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唐代名将郭子仪第六子的第十一世孙郭武功由山西洪洞县携妻和二子、二女及三个胞弟、堂侄等10人迁居郑州西南杨柳村(今台郭)。许多年后,郭武功后代的数量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生存,后部分人居沟北半坡上的沟台上,历经数载,郭武功大儿子郭浩嫡系居沟北,二儿郭旺嫡系居沟南。清朝末年,郭氏后裔陆续由沟台搬迁到沟北平地,定名台郭村至今。“郑州”由来 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是中华民族最早聚居地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早在3600年前的商代早期这里就是商朝都邑,创造了灿烂的商都文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于

14、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属荥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郑州在历史上曾有夏、商、管、郑、韩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2004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省会迁郑1948年10月22日,郑州宣告解放。从此,郑州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由于具有地理位置适中,铁路交通发达,周边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建国后河南省即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的要求,1954年10月,河

15、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郑州的发展如虎添翼,一座矗立在黄河南岸边的新城不断崛起,不断开创新的时代,逐步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交通中心。郑州名胜古迹城隍庙 在郑州市商城路北。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 (1501年) 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飞舞,荷花、狮子陪衬。庙内碑碣很多,其中有明张大犹草书石碑“福赞”、“寿赞”两通,笔迹苍劲挺拔。前者碑高180厘米,宽82厘米,厚约21厘米;后者碑高181厘米,宽80厘米,厚21厘米。 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刻 在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佑六年

16、(1091年) 苏轼知颍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卷末有赵孟頫、宋广、沈周、吴宽等人的跋尾赞叙。明隆庆五年 (1571年) 秋,刘巡邀请文彭、吴应祈为之双钩勒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原件墨迹。其时为高拱所得,不久又为张居正所有,张氏获获抄家,被没入宫廷,后焚毁。 清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因原刻磨损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郑县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石刻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郑石刻于1959年移置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18块,每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左右;其后还有6块宽约40厘米、长60-90厘米的石刻,是赵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题跋。 商代遗址 在郑州市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1959年秋发现。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为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