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86418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研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怎样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等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各阶级对人才需要的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同,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 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过去的私塾、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采用这种组织的教学尽管有一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但并没有组成一个集体,其学习内容和进度也不统一,往往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的时间,

2、学生也可以随时入学或退学。采取个别施教的方式,有时也集结三五个学生由教师给予讲解,但它的规模小、进度慢、效率低,是一种与低生产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形式。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教育上的一系列新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革。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有关自然、技术、艺术、职业等学科门类,以加快教学进度。原来那种低水平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欧洲在16、17世纪首先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创造了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适应时代的需要,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这一教

3、学形式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说明,由于它比个别教学优越,所以得到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起来。我国采取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902年 1903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上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在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初期曾出现过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在英美日等国曾风行一时,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也进行了改革。由于国际上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使资产阶级切实感到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劳动者质量的重要。在美

4、国竭力强调天才教育,日本也大力推行“英才教育”,它们重视选拔和培养高才生,强调适应个别差异,注意加强个别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很多改革试验。如实行按智力、能力分班分组进行教学,将固定的班级改为有弹性的学级编制,实行跳级制,中学设选修课等等。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近些年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也相应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少变化。西方教育家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坚决废除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另一派主张以温和的步骤促进班级授课制的现代化。苏联和俄罗斯的一些教育家依然肯定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休金娜在中小学教育学中做的结论说:上课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理由在其他组织

5、形式(包括:家庭作业、选修课和小组教学、补课、实验实习、课堂讨论。参观、辅导、考查、考试和座谈等)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单位,把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集中在一起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等。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一节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研究 班级授课制产生和发展三百年来,特别是受到批评一百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充分地明确地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

6、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 总之,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间接性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和教育

7、性认识,能在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经济的条件下,比较全面地实现教学任务。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 (4)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 (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7)还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

8、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他们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懂得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就知道它为什么迄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虽然一个多世纪的怀疑,非难乃至猛烈的抨击而仍然站得住脚,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只要它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未曾消失,人为地强行否定是不行的,历史反复证明这一点。 懂得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就知道它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怀疑,非难乃至猛烈的抨击,虽然不能抛弃或完全否定,但毕竟需要改革,这也不是偶然的。既然它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那么,时代进步了,它也不能固定不变。三、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编班制课堂组织

9、形式从16世纪起在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尝试,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奠定理论基础,到19世纪开始大规模地推广,它已有300多年历史了。编班授课制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做出了过去历史上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不曾做出的贡献。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它仍被广泛地采用,并且在许多国家还继续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暴露了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这一组织形式。总的看来,今天还未过时,尤其对我国国情来说,决不容轻易否定。这一方面由于它有充分的教学论的根据,它的优越性还未发挥得充分;另一方面,即使到达这一步,也还有一个未立不破的问题,在确保教学质量不会降低而会提高的教学

10、组织形式未找到之前,也不能仓促从事,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暴露,而它的优越性则相应地减色了。同时,较好地改革它的条件也比过去更多了。这至少可以提到这样几个方面:1世界范围的新的生产和科学技术革命,提供了新的历史背景和强大动力;2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3教学论本身又有新的飞跃发展;4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不自今日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可使我们吸取前人的积极成果,避免前人的错误,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西方在上世纪后半叶已经开始怀疑、批评班级授课制的缺点的时候,而在东方,在我国,它还是

11、刚刚露头的、崭新的、进步的东西。至于今天,在大城市的重点中小学里,已经强烈地感觉到班级授课制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不能更好地施展他们的身手才能,而在广大县镇农村乃至中小城市的一般学校里,还不能满足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基本要求,还应切切实实地将它做好。这种时间、空间或历史、地理上的极大不平衡性,过去认识不够,造成盲目去改或坐视不改等局面。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要改革班级授课制的主张和相应的实验,其名目和种类,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尤其在西方,稍稍有点设想和动作,就标榜为某某新体系、新方法,许多是不负责的。有的名目相同,其实小异,有的名称不同,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但是,其中也

12、不乏严肃郑重的人物和学说,某些主张尽管尚有争议之处,但很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过去我们学习苏联教育学时,为了坚持班级授课制,把它们一律斥为错误和荒谬之谈,今天看来不完全是科学的态度。 纵观历史上和现实中对班级授课制的各种改革主张和实验,尽管纷繁杂陈,使人眼花缭乱,但有两点是可以把握并用来作为我们观察分析的线索的;第一,都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而发的,都是从这样或那样的方面,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企图克服它的局限性的。具体到某一种主张和改革方案,则是以克服某一种局限性为其主要着眼点和主攻方向。第二,都是针对班级授课制基本结构的三个方面:“班”、“课”、“时”提出异议,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互有出入罢了

13、。 近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之间在智力等天赋条件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些差异有的是表现在综合智商方面,更多的则是表现在智能的类型方面。英国一个调查统计材料:在传统的文法学校里。高能”与“低能”儿童之间测验分数相差150( 830 680);在技术中学里高低也相差150( 810 660);在综合学校里高低相关甚至达到200 (740540)(见英班克著(中等学校的成败1977年版78页)。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条件在一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是会发生很大变化的。 但编班授课制都不考虑儿童之间的智力差异,不考虑不同儿童掌握知识的快慢和兴趣动机的不同。而从儿童的“平均

14、情况”设想出千篇一律的教育,强求他们齐步走,这种不符合儿童客观实际的做法,其结果是使能力低的儿童得不到特殊帮助,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困难面前渐渐束手无策,产生厌学情绪,成绩越来越差,以至于留学或学;而能力强的儿童,则无法充分发挥潜力,旺盛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学习进度只能被限制在中等水平上。这就造成了旱涝不均的人才浪费。 正因为如此,在班级制发展的过程中,批评和改革活动一直时起时伏地进行着,推动着它不断地向前发展。四、我国的一些改革主张和实验 我国自上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杜威派教育理论以及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传人中国,但只限于教育报刊

15、,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和讲坛,以及一些省市的少数实验学校。在广大学校实践中并未通行。广大学校教学主要还是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不是偶然的。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与学科课程论以及教学书本知识的模式紧密相连的一种体系,这就和我国古代传统有共同之处,而设计教学法之类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则是与活动课程论,活动教学模式紧密相连的一套体系。它与我国古代传统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条件是不相适应的。经过半个世纪,班级授课制虽然是从外国引进的,但已逐步和我国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成为了广大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不过,在旧中国时期,班级授课制的形态还不完善,执行中也并不严格。自从学习苏联教育学以后,就真正完善起来,严格起来,可以说达到相当的规范化程度。固定的班级,固定的课,固定的时间,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在一个时期里,我们曾经认为这是最科学的,唯一的,不需要任何改革的。我们也对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法等,进行严厉的批判,全盘否定,认为它完全是反科学的。但是,我们也有所改革,不同的时期具体表现不一样,有过曲折,总的说来,改革的意识越来越强,自觉性也在不断提高。第二节分组教学法研究 分组教学并不是个新问题。它经历了一个从兴起、低落到又流行的马鞍形发展过程。早在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各阶层子女纷纷进入学校,学生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那种按年龄编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