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85129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课时安排】第1课【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乳源民族实验学校 胡继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及其应用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而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学的很多知识,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次函数及方案设计等问题都要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开阔,也为后续数学的学习及其它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情分析】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在

2、小学阶段已有所了解。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解释和检验”的数学建模能力,也初步具备了探究和比较的能力。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上学生通过举例、分组交流、归纳出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采用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2)、理解不等式的解和不等式的解集概念与意义;(3)、能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

3、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2)、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经历提出不等式概念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识别哪些式子是不等式。(2)把不等式的解集正

4、确的表示到数轴上。【教学难点、关键】(1)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2) 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为辅。运用类比的思想猜想不等式的解,紧接着引出解集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举例、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体现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手段】利用PPT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同时通过练习来理解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具准备】班班通

5、多媒体平台、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对不等式概念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一、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不等式的来源。二、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知识的内化和正迁移创造了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三、明晰概念, 领悟新知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形式,拓宽学生思路。更深层次地领会不等式的概念。四、自主演练、内化新知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使学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自主探究、升华新知牛刀

6、小试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六、举例应用、创新提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七、牛刀小试、巩固新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八、反思小结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巩固,消化新知识。九、作业布置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 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意 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一看 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回答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从而对不等式概念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二、联系生活、引入新知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

7、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呢?(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分析:设车速是x千米/时1、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不到 小时,即2、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 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 小时的路程要超过50千米,即教师利用PPT课件展示问题,并巡视学生的书写情况学生根据题意写出不等式式,并讨论这些式子的共同点。让学生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不等式的来源。三、明晰概念,领悟新知观察下列式子: 150 130; X 1; ; ; 120或2 (2)a2+1 0(3)3x+2x (4)x或等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注:“” 、“” 、“”、“ ”、“ ”都是不等号二、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方法:(1)、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2)、有等号的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