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78026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陈白露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摘要:陈白露是曹禺在话剧日出中刻画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受到过新潮文化的影响,最终却沦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在追求享乐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在思想、精神上又痛恨这种腐朽的生活。经历过种种生活变化后,对人生心灰意冷,最终在日出之前选择以死亡告别让她堕落腐化的生活,以死亡向当时黑暗、冷血的金钱社会和人性良知发出最后的控诉。日出通过人物间冲突来展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损不足而奉有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陈白露“不想死而不得不死”的无奈挣扎,是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关键词:日出、陈白露、社会、悲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善良、年轻、漂亮,受过新潮文化影响的陈白露,思想丰富

2、、对人性有着美好的追求,并深深爱恋着心中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在与诗人的恋爱结束后,她开始一个人孤独的为生存拼搏,艰辛、无奈的生活开始渐渐的动摇陈白露的纯真本质,现实的残酷无情,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大都市的浮华以及物质生活的诱惑迫使她终于开始走向堕落。陈白露曾经在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下放任自己,不愿去面对现实。梦总会醒来,清醒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和无奈。“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来以后无路可走”,鲁迅先生的话形象的诠释了陈白露的精神轨迹。在用牺牲自己的灵魂来追求物质生活的梦里,陈白露没有痛苦,也没有无奈。梦总是会醒的,梦醒之后的无路可走的悲哀有力的印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残忍和黑暗,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因果

3、关系下最终酿成了陈白露的人生悲剧。日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各业人们命运的一个缩影,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王福生、方达生、小东西、翠喜、张乔治、胡四、顾八奶奶等人在命运漩涡里的麻木的挣扎与沉浮。而做为日出中灵魂人物,陈白露的人生轨迹的悲剧实质更深刻反映出当时金钱社会的冷血、残酷。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又要求奢侈的物质享受,每当浮华过后,夜深人静时的空虚是陈白露看不到自己的归宿。“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为了虚荣的内心,所以只能依靠被银行经理潘月亭包养来维持浮华的生活状态,当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市场中被金八爷欺骗而导致破产后,陈白露就是去了金钱来源,而在虚荣心使陈白露不愿意和方达生离开那座城市,

4、人生的悲剧也就此走向终点。故事的结局对于陈白露的人生来说,是死亡也是重生。当时社会背景下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与贫苦大众的困苦潦倒深刻而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挣扎中堕落无法挣脱的生活桎梏陈白露的思想与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愫。各种原因,各个侧面连在一起,使他的性格在充斥着矛盾中不断挣扎!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男人,腐朽的生活在陈白露的性格上的印记逐渐显露。她厌倦生活,开始“玩世不恭且自甘堕落”,嘴角上总挂着嘲讽。她虽然陷入了“生活的桎梏”,但仍然眷念着青春,心中仍有不熄的性情陈白露的复杂性格的形成是因为有它复杂的现实因素,同时也有它形成的过程。“她爱生活,她也厌恶生活,生活对于她是一串习惯的侄梏

5、,她不再想真实的感情的慰藉。这些年的飘泊教聪明了她,世上并没有她在女孩几时代所幻梦的爱情。生活是铁一般的真实,有它自来的残忍!习惯,自己所习惯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是最狠心的桎梏,使你即使怎样羡慕着自由,怎样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也难以飞出自己的生活的狭之笼.终于,像寓言中那习惯干金丝笼的鸟,已失掉在自由的树林里盘旋的能力和兴趣,又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也许我们应当理解曾经被生活欺骗的女人,即便是经历了孩子夭折、婚姻破裂后的身心俱疲,也要继续挣扎在黑暗的社会里闯荡,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交际花。陈白露就这样在清醒中堕落,清醒的看着自己的渐渐沦落,生活的残忍在慢慢改变陈白露的本

6、质,对未来的憧憬,对爱情的梦想,对新生活的向往在现实的黑暗的社会里褪色。尽管厌恶憎恨没有灵魂的麻木的生活,但也无法摆脱、挣脱不开生活的桎梏。偶尔的清醒还是被现实的残酷所淹没,虽然早已厌倦了这种麻木没有尊严的生活,渴望内心真正的归宿,但却害怕再一次被生活所愚弄。在方达生没来之前,陈白露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掩盖她内心的痛苦,用外表的光鲜夺目来掩盖内心萎靡颓废,在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消磨时光。方达生到来,激起陈白露内心的波澜,使她的精神矛盾突出起来,加剧了她灵魂深处的斗争。同时方达生在文中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陈白露跟他离开城市:“竹均,你为什么不跟我走?”“你跟我走!还是跟我走吧”,“只要你跟我走,你现在还

7、是孩子,过真正的自由的生活”, 方达生尽管不停地向陈白露承诺和召唤,但陈白露已经被现实的黑暗的社会所腐化,而方达生以为他可以帮陈白露摆脱堕落的桎梏,但是,在那个金钱统治的社会,生活道路是严峻的。摆在陈白露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就其出身、教育、性格和追求来说,她是不愿意这样堕落的,但是现实生活逼迫的她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这正是造成她性格复杂性的现实根源。在虚荣、浮华的内心世界里越陷越深,成为陈白露“思想的桎梏”,同时也就使她越来越深地陷入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之中。自我救赎以死亡来挣脱黑暗虽然陈白露在内心早已厌倦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她嘲笑男人追逐名利的卑劣行为,

8、但她却还得依靠此类男人支持日常生活开销,所以她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矛盾性,这样的矛盾也直接暴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在厌恶腐朽生活得同时,又无法抵御这种金钱社会的生活对她的腐蚀而无法自拔。不断承受着这种生活方式对灵魂的折磨,虽然不想在这样生活下去,但是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离不开虚荣的生活带来的物质享受。虽然不能自拔,但精神上却还保留着纯真的本性,当亲眼目睹“小东西” 被摧残、被蹂虐,不甘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努力反抗时,终于激醒内心的声音,连声自语:“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看到小东西的遭遇就像看到自己的人生一样,陈白露不想再让自己的悲剧蔓延到小东西身上而第一次求潘月亭出面帮忙。她一直渴望纯洁

9、而普通的人生,不断的重新审视自己、拷问自己,并希望决定自己的命运。“人不能一辈子总住在旅馆里”。潘月亭破产后,没有了经济来源的陈白露无法偿还巨额债款,旅馆管家福升拿出大把的账单时,陈白露对生活的绝望了逐渐上升至顶点。张乔治、福生等人的行为使她厌倦了这些自私、虚伪的富人们的逢场作戏。矛盾的精神背后,她向往太阳,向往光明,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 陈白露在感知“梦醒了无路可以走”之后,在日出前服毒自杀,用死亡来挣脱黑暗,用死亡来结束这早已麻木的心,最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悲剧人生的一次救赎。“太阳升起了,黑暗留在后面。”陈白

10、露的命运悲哀在于她只能用最极端的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人生的尊严与美丽,给本是颓废萎靡的结构氛围带来新的希望,仿佛这麻木残忍的生活将因为陈白露的结束而结束,新的希望在冉升,绝望亦将在黑暗中沉沦。当时黑暗而畸形的社会孕育了精神病态且麻木的人,正是在这样畸形的社会下,陈白露这样一个偏执、可怜、可悲的人,这样一个在金钱社会被腐蚀、抛弃,走向沉沦的女性,向我们形象的诠释了一个简单深刻的道理:在黑暗的社会中,一切不满现实的人,只有以完整的人格并追随光明的信念前进,否则就只有伴随死亡的生活本质。现实意义人物精神轨迹及其社会悲剧实质“我喜欢春天,喜欢青年,喜欢我自己”。有着良好的教育,受新潮文化影响,并有着自己的

11、理想的陈白露,向往着地久天长、忠贞不渝、幸福甜美的爱情与生活,却因为经历了生活与爱情双重的不幸遭遇而厌倦人生,并渐渐放任随波逐流。当方达生出现后再次以“竹均”称呼陈白露时,她的高兴、意外、感动说明了陈白露其实是很眷恋以前的日子。“每天早上他一天亮就爬起来,叫我陪他看太阳。”想到以前的美好时光,追逐日出,追逐希望。然而陈白露孤单一人的奋斗,在当时堕落的社会风气影响和物质、金钱享受的腐蚀诱惑下,最终成为上层社会的交际花,麻木的在享受、玩乐、打牌中浪费人生时光。黑暗、丑恶的环境歪斜的扭曲了陈白露的纯真性格,被腐蚀的灵魂,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只能依靠青春美貌换取放荡奢侈的生活来麻醉已经不再纯洁的思想和

12、灵魂。但做为一个曾经接受过新潮文化思想洗礼过的新女性,陈白露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清醒的,不满的。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对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生活的厌恶鄙夷使陈白露的思想精神处在不断的犹豫和挣扎中。一方面陈白露渴望纯真简单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金钱社会物质生活对她的侵蚀,在物质享受与虚荣的漩涡里越陷越深,无力自拔,时刻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和折磨。陈白露依靠着银行经理潘月亭,出入高级场所,穿着奢华讲究,沉迷与花天酒地,在男人面前承欢卖笑,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腐化堕落的生活。表面上很风光,很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但是内心却是极度厌恶这种生活。想要走出去,却意识自己已经没能力再次开始了。根本没有人格意

13、识可言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原本最真实的一面,失去了人格应有的尊严。这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被旧社会所腐蚀和吞噬的一个女性形象,陈白露就是这样堕落。当方达生看不惯她这样堕落空虚的生活,认为这样的生活毫无尊严可言,劝陈白露和他一起离开时,她却无力摆脱现实的环境,对于自己衣食住行的经济来源,也毫不为耻并心安理得。自甘堕落、玩世不恭、金钱就是一切的扭曲价值观终于表现出来:“我要人养活我”,“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花钱”, 资产阶级的金钱至上的颓废人生观已经开始控制陈白露的思想,不再有感情而言,把自己的生活完全寄托于金钱社会的迷醉享乐。陈白露对上层社会之间的金钱交易关系看得清清楚楚,

14、在黑暗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救助小东西的失败,使她再一次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与处境,也预感到自己今后的悲惨命运。黑暗近似残忍的社会,终于使得陈白露在对现实认识得更清楚的同时失去了对新生活的勇气。内心无法摆脱的矛盾使她挣扎在自己的梦里,当陈白露赖以寄生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在公债市场惨败破产后,象征着堕落糜烂的旧生活的破灭,她又没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气,此时王福升、张乔治等人的丑恶嘴脸和行径,使陈白露遭受精神上的沉重打击。现实的残酷和金钱社会的冷漠,是对陈白露的最后打击。所有的不甘和无奈使陈白露对一切都沉默了,最终,只有选择在绝望中死去。“这么年轻,这么美。”哀伤的、临死前的顾影自怜,“太阳升起来了,黑暗

15、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凄凉的挽歌,绝望的陈白露看透了一切,结束了自己的悲剧人生。“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可是面对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却又无法抵御;她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的思想精神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而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黑暗残酷的金钱社会让陈白露看不到了任何的希望,是当时的社会抛弃了她,所以她也选择了抛弃那个黑暗社会。陈白露醒后找不到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造成无路可走的悲剧的缘由是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尝试一条新的道路,开始她新的人生。这既是她悲剧的结果,也是悲剧的根源。她已认定将依附

16、上层社会权贵做为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她在最后的清醒不是一种真正的醒,而是一种半梦半醒。她虽然厌倦但却离不开那种腐朽堕落的生活。她只能对那个残酷冷漠的金钱社会发出最后的呐喊。在“太阳要起来了,可太阳不是我们的”的悲哀中走向死亡。陈白露悲剧所给我们留下的深思,是那个罪恶社会的剥削制度的不可救药,是对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同时也揭示了以金钱为中心的罪恶社会的实质。陈白露的死是对人的生命剥夺,是对 “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罪恶社会制度的控诉。”陈白露以死来祭奠真正自由的生活,来追寻自己最后的一点人格尊严。有所觉悟而终未能真正清醒,陈白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是一个值得同情又应该批判的充满矛盾的人物。曹禺在日出中塑造的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一幅丑恶卑劣的社会形态,揭露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社会制度,喊出“你们的末日到了”的愤怒吼声。太阳冲破黑暗,现出光明。在日出中,用 “太阳就要出来了”来暗示光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