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77960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名10086)(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例题部分【例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

2、,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

3、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

4、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客观题。【技巧点拨】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锁定有效区间,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

5、文信息。如果考查的词语是一个概念,一定要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对含有比喻.举例等的选项要特别注意。【试题解析】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参考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D

6、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题型分析】本题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的客观题。 【技巧点拨】理清文章脉络,筛选信息要全面;要准确把握文句意思,紧紧围绕文章主旨分析选项是否合理得推断。【试题解析】 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参考答案】A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C美洲白银不

7、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题型分析】本题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的客观题。【技巧点拨】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试题解析】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 开始形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D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在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干,锁定答题有效区间。论述类文章主要功能是介绍知识.传递信息,命制题目时都

8、是依据文章相关字句表述出来的,答案就在文中。只不过,有些题目局限于对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文字的理解分析,有的是涉及到几段或全篇文章信息的认知.提炼概括归纳。解答试题时,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题干相关.相符合的句子,认真研究,细致甄别,仔细解读。 2.细心比照选项,慧眼识破“陷阱” 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

9、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 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二) 常见误项设置常见形式:偷换概念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比做彼方面。答非所问问的是甲事物,答的却是乙事物,选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的信息指向无必然联系。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此信息,是命题者以主观臆测的形式故意添加的内容.意思.结论等。曲解原意在转述或引用原文时命题者故意错误的解说原文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错误的解说原文的观点.知识等,设置陷阱。改变特点 错说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

10、要,要注意“已经”“可能”“一定”“或许”“将来”“如果”“必然”“主要”“尤其”“关键”“大概”等字眼。弄错关系强加因果关系,八没有因果关系的强说成有因果关系;故意拔高,夸大其词,故意把作用或影响说大。【例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向往平民郭翠华 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

11、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

12、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作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让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

13、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高

14、处不胜寒。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样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4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4分)【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

15、品的内涵的能力。【答题技巧】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抓住作者描写议论的关键语句,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总括句.中心句.过渡句.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试题解析】作者通过对纳兰词的解读及感悟,展示了纳兰性德内心深处对平民生活的向往这一侧面。文中集中表现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内容,在首段和第段后两句处,任选一处筛选有效信息作答即可。【参考答案】(4分)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向往自己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或: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2分)这样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5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题型分析】主观题,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信息.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能力。【答题技巧】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材料为中心服务这一点,要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抓住句子在句式.手法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不仅要说出表达的内容,还要说出表达的效果,可以从手法运用.读者朗读理解.从语言表达是否含蓄.从对文章主旨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