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杨伯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7786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279 大小: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译注(杨伯峻)_第1页
第1页 / 共279页
论语译注(杨伯峻)_第2页
第2页 / 共279页
论语译注(杨伯峻)_第3页
第3页 / 共279页
论语译注(杨伯峻)_第4页
第4页 / 共279页
论语译注(杨伯峻)_第5页
第5页 / 共2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译注(杨伯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译注(杨伯峻)(2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 北京論語譯注試論孔子導言例言學而篇第一爲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衞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試論孔子(一)孔子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公羊傳和穀梁傳,卽公元前五五一年),一說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史記孔子世家),相差僅一年。前人爲此打了許多筆墨官司,實在不必。死於魯哀公十六年,卽公元前四七九年。終年實七十二歲。孔子自己說“而丘也,殷人也”(禮記檀弓上),就是說他是殷商的苗裔。周武

2、王滅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啓於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國宗室,因爲距離宋國始祖已經超過五代,便改爲孔氏。孔父嘉無辜被華父督殺害(見左傳桓公元年和二年)。據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孔父嘉的後代防叔畏懼華氏的逼迫而出奔到魯國,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因此孔子便成爲魯國人。殷商是奴隸社會,禮記表記說:“殷人尚神”,這些都能從卜辭中得到證明。孔子也說:“殷禮,吾能言之。”(3.9)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社會衰亡、新興封建制逐渐興起的交替時期。孔子本人,便看到這些跡象。譬如微子篇(18.6)耦耕的長沮、桀溺,不但知道孔子,譏諷孔子,而且知道子路是“魯孔丘之徒”。這種農民,有文化,通風氣,

3、有自己的思想,絕對不是農業奴隸。在孔子生前,魯宣公十五年,卽公元前五九四年,魯國實行“初税畝”制。卽依各人所擁有的田地畝數抽收賦税,這表明了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詩經小雅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奴隸社會的情況。天下的土地全是天子的土地,天子再分封一些給他的宗族、親戚、功臣和古代延續下來的舊國,或者成爲國家,或者成爲采邑。土地的收入,大部爲被封者所享有,一部分還得向天子納貢。土地的所有權,在天子權力強大時,還是爲天子所有。他可以收回,可以另行給予别人。這種情況固然在封建社會完全確立以後還曾出現,如漢代初年,然而實質上却有不同。在漢代以後,基本上已經消滅了農業奴隸,

4、而且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而在奴隸社會,從事農業的基本上是奴隸,土地既是“王土”,當然不得自由買賣。魯國的“初税畝”,至少打破了“莫非王土”的傳統,承認土地爲某一宗族所有,甚至爲某一個人所有。一部春秋左傳和其他春秋史料,雖然不曾明顯地記載着土地自由買賣的情況,但出現有下列幾種情況。已經有自耕農,長沮、桀溺便是。左傳記載着魯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出生後五年或六年),申鮮虞“僕賃於野”,這就是說產生了僱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魯國的季氏“隱民多取食焉”,隱民就是游民。游民來自各方,也很有可能來自農村。游民必然是自由身份,才能向各大氏族投靠。春秋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有時參與政治。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着鄭國商人

5、弦高的事。他偶然碰着秦國來侵的軍隊,便假借鄭國國君名義去犒勞秦軍,示意鄭國早有準備。昭公十六年,鄭國當政者子產寧肯得罪晉國執政大臣韓起,不肯向無名商人施加小小壓力逼他出賣玉環。到春秋晚期,孔子學生子貢一面做官,一面做買賣。越國的大功臣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吴國後,便抛棄官位而去做商人,大發其財。這些現象應該能說明兩點:一是社會購買力已有一定發展,而購買力的發展是伴随生產力,尤其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而來的。没有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農業生產力是不容有較快較大發展的。於是乎又可以說明,田地可能自由買賣了,兼併現象也發生了,不僅僱農和游民大量出現,而且商人也可以經營皮毛玉貝等貨物,經營田地和農產品。至於“率土

6、之濱,莫非王臣”這一傳統,更容易地被打破。周天子自平王東遷以後,王僅僅享有虚名,因之一般士大夫,不僅不是“王臣”,而且各有其主。春秋初期,齊國内亂,便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争奪齊國君位之戰。管仲和召忽本是公子糾之臣,鮑叔牙則是小白(齊桓公)之臣。小白得勝,召忽因之而死,管仲却轉而輔佐齊桓公。晉獻公死後,荀息是忠於獻公遺囑擁護奚齊的,但另外很多人,却分别爲公子重耳(晉文公)、公子夷吾(晉惠公)之臣。有的甚至由本國出去做别國的官,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便述說若干楚國人才爲晉國所用的情事。卽以孔子而言,從來不曾做過“王臣”。他從很卑微的小吏,如“委吏”(倉庫管理員),如“乘田”(主持畜牧者俱見孟子萬章下),進

7、而受到魯國權臣季氏的賞識,才進入“大夫”的行列。魯國不用他,他又臣仕於自己譏評爲“無道”的衞靈公。甚至晉國范氏、中行氏的黨羽佛佾盤踞中牟(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和邯鄲市之間),來叫孔子去,孔子也打算去。(17.7)這些事例,說明所謂“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傳統觀念早已随着時間的流逝,形勢的變遷,被人輕視,甚至完全抛棄了。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盪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公元前五四六年,卽孔子出生後五、六年,晉、楚兩大國在宋國召開了弭兵大會。自此以後,諸侯間的兼併戰争少了,而各國内部,尤其是大國内部,權臣間或者強大氏族間的你吞我殺,却多起来了。魯國呢,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互相兼併現象

8、不嚴重,但和魯國公室衝突日益擴大。甚至迫使魯昭公寄居齊國和晉國,死在晉國邊邑乾侯,魯哀公出亡在越國,死在越國。這種動盪和變革,我認爲是由奴隸社會崩潰而逐漸轉化爲封建社會引起的。根據左傳,在孔子出生前十年或十一年,卽魯襄公十年,魯國三大家族便曾“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這就是把魯君的“三郊三遂”(尚書費誓)的軍賦所出的土地人口全部瓜分爲三,三家各有其一,而且把私家軍隊也併入,各帥一軍。但三家所採取的軍賦辦法不同。季氏採取封建社會的辦法,所分得的人口全部解放爲自由民。孟氏採取半封建半奴隸的辦法,年輕力壯的仍舊是奴隸。叔孫氏則依舊全用奴隸制。過了二十五年,又把公室再瓜分一次,分爲四份,季氏得一半,孟氏

9、和叔孫氏各得四分之一,都廢除奴隸制。這正是孔子所耳聞目見的國家的大變化。在這種變革動盪時代中,自然有許多人提出不同主張。當時還談不上“百家争鳴”,但主張不同則是自然的。孔子作爲救世者,也有他的主張。他因而把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主張稱爲“異端”。還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2.16)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26)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到陳蔡等小國,更不必說了。在衞國,被衞靈公供養,住了較長時間,晚年終於回到魯國。大半輩子精力用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他對後代的最大貢獻也就在這裏。(二)孔子思想體系的淵源孔子的世界觀,留在下面再談。我們先討論孔子思想體系卽

10、他的世界觀形成的淵源。我認爲從有關孔子的歷史資料中選擇那些最爲可信的,來論定孔子的階級地位、經歷、學術以及所受的影響等等,這就可以確定孔子的思想體系形成的淵源。第一,孔子縱然是殷商的苗裔,但早巳從貴族下降到一般平民。他自己說:“吾少也賤。”足以說明他的身世。他父親,史記稱做叔梁紇,這是字和名的合稱,春秋以前有這種稱法,字在前,名在後。“叔梁”是字,“紇”是名。左傳稱做郰人紇(襄公十年),這是官和名的合稱。春秋時代一些國家,習慣把一些地方長官叫“人”,孔子父親曾經做過郰地的宰(卽長官),所以叫他做郰人紇。郰人紇在孔子出生後不久死去,只留得孔子的寡母存在。相傳寡母名徵在。寡母撫養孔子,孔子也得赡養

11、寡母,因之,他不能不幹些雜活。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9.6)鄙事就是雜活。委吏、乘田或許還是高級的“鄙事”。由此可以說,孔子的祖先出身貴族,到他自己,相隔太久了,失去了貴族的地位。他做委吏也好,做乘田也好,幹其他“鄙事”也好,自必有一些共事的同伴。那些人自然都貧賤。難道自少小和他共事的貧賤者,不給孔子一點點影響麽?孔子也能够完全擺脱那些人的影響麽?這是不可能的。第二,孔子是魯國人。在孔子生前,魯國政權已在季、孟、仲孫三家之手,而季氏權柄勢力又最大。以季氏而論,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的做法。當奴隸制度衰落時,他分得“公室”三分之一,便採用封建的軍賦制度;到昭公五年,再“四分公室”,其他

12、二家都學習他的榜樣,全都採用封建軍賦制度。這是他的進步處。但魯昭公自二十五年出外居於齊國,到三十二年死在乾侯,魯國幾乎七年没有國君,國内照常安定自不必說,因爲政權早巳不在魯昭公手裏。但季氏,卽叫季孫意如的,却一點也没有奪取君位的意圖,還曾想把魯昭公迎接回國;魯昭公死了,又立昭公之弟定公爲君。這不能說是倒退的,也不能說是奇怪的,自然有它的原由。第一,正是這個時候,齊國的陳氏(史記作田氏)有奪取姜齊政柄的趨向,魯昭公三年晏嬰曾經向晉國的叔向作了這種預言,叔向也向晏嬰透露了他對晉國公室削弱卑微的看法。然而,當時還没有一個國家由權臣取代君位的,季氏還没有膽量開這一先例。何況魯國是弱小國家,齊、秦、晉、

13、楚這些強大之國,能不以此爲借口而攻伐季氏麽?第二,魯國是爲西周奴隸社會制作禮樂典章法度的周公旦後代的國家,當時還有人說:“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還說:魯“猶秉周禮”(閔公元年)。周禮的内容究竟怎樣,現在流傳的周禮不足爲憑。但周公姬旦制作它,其本意在於鞏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是可以肯定的。這種傳統在魯國還有不小力量,季氏也就難以取魯君之位而代之了。孔子對於季氏對待昭公和哀公的態度,是目見耳聞的,却不曾有一言半語評論它,是孔子没有評論呢?還是没有傳下來呢?弄不清楚。這裏我只想說明一點,卽孔子作爲一個魯國人,他的思想也不能不受魯國的特定環境卽魯國當時的國情的影響。當時的魯國,正處於新、舊交替

14、之中,卽有改革,而改革又不徹底,這種情況,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上。第三,孔子自己說“信而好古”。(7.1)他的學子子貢說他老師“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9.22)孔子自己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可見孔子的學習,不但讀書,而且還在於觀察别人,尤其在“每事問”。(3.15)卽以古代文獻而論,孔子是非常認真看待的。他能講夏代的禮,更能講述殷代的禮,却因爲缺乏文獻,無法證實,以至於感歎言之。(3.9)那麽,他愛護古代文獻和書籍的心情可想而知。由論語一書來考察,他整理過詩經的雅和頌,(9.15)命令兒子學詩學禮。(16.3)自己又說:“五十以學易

15、。”(7.17)易本來是用來占筮的書,而孔子不用來占筮,却當作人生哲理書讀,因此才說:“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引用易“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二句,結論是“不占而已矣”。(13.22)他徵引過尚書。他也從許多早已亡佚的古書中學習很多東西。舉一個例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曾爲仁作一定義“克己復禮”。(12.1)然而這不是孔子自己創造的,根據左傳昭公十二年孔子自己的話,在古代一種“志”書中,早有“克己復禮,仁也”的話。那麽,孔子答對顏回“克己復禮爲仁”,不過是孔子的“古爲今用”罷了。孔子對他兒子伯魚說:“不學禮,無以立。”(16.13)這本是孟僖子的話,見於左傳昭公七年。孟僖子說這話時,孔子還

16、不過十七、八歲,自然又是孔子借用孟僖子的話。足見孔子讀了當時存在的許多書,吸取了他認爲可用的東西,加以利用。古代書籍和古人對孔子都有不小影響。第四,古人,尤其春秋時人,有各種政治家、思想家,自然有進步的,有改良主義的,也有保守和倒退的。孔子對他們都很熟知,有的作好評,有的作惡評,有的不加評論。由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和取捨,反過來也可從中看出他們對孔子的影響。子產是一位唯物主義者,又是鄭國最有名、最有政績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他極爲贊揚。鄭國有個“鄉校”,平日一般士大夫聚集在那裏議論朝廷政治,於是有人主張毁掉它。子產不肯,並且說:“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毁之?”這時孔子至多十一歲,而後來評論說:“以是觀之,人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