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美的结构(精)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77267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景观美的结构(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景观美的结构(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景观美的结构(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景观美的结构(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景观美的结构(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景观美的结构(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景观美的结构(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景观美的结构韩闵周植 陈静 译内容提要 景观实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景观美是自然之美的代表,它要通过人类的精神活动才会得以存在,因此,景观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物理性的客观自然,而是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景观之美可以定义为在人类感受经验中产生的视觉空间之美。空间是景观的重要特征。宽广性、完整性、统一性是构成景观的三个重要因素。此外,真实性、无框架、绵延性也是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关键词 景观美 结构 空间 协调人的一生就是一次长长的旅行,旅途中总会为诸多景观所吸引。这里面既有许多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也有许多美轮美奂的人文景观。日常生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是一些习以为常的景观,而旅游时我们接触到

2、的就是一些比较新鲜的景观;到国外旅游观光,那又是一些充满着异国风情的新奇景观。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上,我们都离不开景观。景观经验既来自我们的亲身经历,也来自绘画、照片及小说等文艺作品。可以说,我们每天其实就是与景观生活在一起。西方学者对于景观之美有过研究,但不多,原因是他们更为关注艺术问题。因此,在西方美学中,关于景观美的研究也就乏善可陈。而在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也多是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从人性与精神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景观美远远及不上艺术美。确实,景观之美很容易被忽视,人们往往认为,比起真实的人生来,景观是粗糙的和未经开化的。即使在沉溺于美景之时,人们也往往只是将景观仅仅视作是观光的对

3、象,或是一种感情上的慰藉。与心灵感悟和社会事务相比,景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显然要低得多。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总会有对景观之美的渴望,在自然景观中也总有那么一些新鲜与出奇的地方是艺术作品中无法找到的,而这些地方也往往会成为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另外,人们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些都说明景观实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景观的精神性实质景观美是自然之美的代表,它要通过人类的精神活动才会得以存在,因此,景观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物理性的客观自然,而是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客观的自然景象不会自行呈现出美,只有在人类的直觉活动中,自然才会呈现出美。在直觉活动中,自然成为

4、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也就成为审美对象。景观之美可以定义为在人类感受经验中产生的视觉空间之美。视觉空间指的是延展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空间,而且其中必然包孕着某种宇宙观念。德国哲学家罗曼诺瓜尔蒂尼(Romano Guardini)和马丁施温德(Martin Schwind)从自然空间的角度将景观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理意义上的景观,即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象,包括不依靠人类而能自由生长的一切生物;第二类是有人类参与迹象的景观,包括房屋、村庄、水田、麦田等一切带有人类劳作痕迹的景观;第三类是呈现于每个人视觉影像中的生动图景,它来自于个体经验,对于每个经验个体来讲又各具意味。注释: Martin Schwind,

5、 “Sinn und Ausdruck der Landschaft”, Studium Generale, Heft 4/5, April 1950, p. 196.根据以上分类,我们可以把景观区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想象景观。当然,不管何种分类,其重点都在于把握住自然存在的模式。二、人与自然的协调欧洲人的景观(landscape)概念源自“land”一词。“land”的意思是人们可以用来进行农耕和放牧的地方,即用以生存的地方。其实质是地主所拥有和控制的土地财产。18世纪后,景观概念开始自经济与政治领域中脱离出来,并逐渐具有了美学意义。人们在观赏景观时往往就是在追寻那些失落于现代文明中的自

6、然之美。对景观的欣赏也往往成为人类向往理想人生、向往田园生活的一种表现。在这一向度上,西方人的景观概念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景观被视作是心灵的家园或者是技术社会中人性复归的一种希冀。西方人说的景观往往指现实生活之外需要用不寻常的眼光去寻找的那些美丽的自然空间。它可以是旅途中偶遇的神奇风景,或是高山大川,或是如画一般的田园风光。相反,东方人的景观概念一直与身边的自然风景如山川、河谷、树木、岩石等密切相关。景观不是一种固定的土地财产,而是自然环境自身,也就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山与水。“山水”在东方是自然环境的代名词。具体来讲就是云雾缭绕的山峰、溪水潺潺的山谷,平原上流淌的河流等等。在东方人的观念中,一

7、方面,山水可以直接诉诸于视觉,属于自然的空间或者说是自然的东西,是地理学和地质学意义上的自然,另一方面,置身于这些自然景观中时,人们还能够感觉到其中隐含的深意,从而能使疲惫的身心得到复苏。在驻足欣赏山水之美时人就与自然或宇宙结合到了一起。中国宋代书画理论家郭熙(10201090)在林泉高致中讲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他把徜佯于美丽的风景中视作人生的理想境界。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东方并无不同。但东方人的山水指的是人类能日常生活于其中的空间,而西方人则是指日常生活之外的自然风景。也即是说东方人的人生理想

8、时时与自然相伴,生活于山水之间就意味着人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成为了宇宙存在的一部分。郭熙将山水分为四种:“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他属意于可居可游的山水,在这种山水景观中,人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这就从性质上与西方人在现代科学影响下形成的景观观念区分开来。西方人的景观观念最早见于彼特拉克(13041374),他第一个将目光自日常生活转向外部世界。相反,东方人则一直关注和体会着身边的山水景观。后者意味着对于自然的回归,前者则是对于失落的世界的渴求。两者在结构上趋同,但在对待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同。自然景观需要注目观

9、赏。观赏就意味着去感受空间中存在的物体。景观之美就产生于这种注目观赏的过程中。三、景观的空间当我们言及景观时,脑海中往往呈现出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而往往忽略了人文景观。即使看到人文景观,也往往会想当然地将它们当作包含人和房子的自然景观来看。可见,景观概念中自然的份量是十分重的。而且随着现代社会人造景点的日益增多,有些人造景观确实也做得像极了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大多数的自然景观中也存留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痕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印迹体现在诸多景观中,如城市中的市场,自然景观的痕迹已基本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生动活泼的市井人生。一般而言,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其中总有一方面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于景

10、观中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自远古年代始,景观就已经存在于自然与人文的联系之中。现代社会中这种联系就显得更为明显。而且人文景观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体现出更多现代社会的审美特点。如,港口城市的美丽夜景就是一种新的人文景观,这在过去的年代里是不会见到的。对于人类来讲,景观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把每种映入眼帘的东西都称作景观。比如身边的鲜花就不构成景观。它只是一个物体,而不构成一个空间。而空间是景观的重要特征。宽广性、完整性、统一性是构成景观的三个重要因素。另外,真实性也是景观的重要品质。电视、照片、明信片上的景观也给我们带来美感,但由于它们不能在真实世界中真

11、正占据一个空间,所以我们也就不认为它们是真实的。景观是用来看的,但又不仅仅是看,而是真正置身于一个空间中从各个角度去看,照片上的景观显然不能提供这种真实性。那么,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空间,景观就会立刻形成吗?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想象一个房间,它足够大也能完整地被纳入我们的视线,然而却缺少景观所必需的户外的特征。当我们望向窗外,景观就以天空为背景在各个向度上展开。这种绵延地展开正是景观的价值所在。景观的概念中包含着作为背景的大地、天空、海洋与山川。因此,无框架、绵延性也是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照片能够呈现出景观的一部分,并且能强调出其中的重要部分。但它却不能带给我们景观的真实感和绵延性。柏格森早

12、已指出过这一点。一个人如果仅仅看过很多关于巴黎的图片而从未去过巴黎,那么他就不会真正认识巴黎。这正好说明了绵延与完整之于景观的重要性。一个景观的完整空间必须是绵延的和开放的,它不是虚幻的抽象的,而是一个实在的空间,里面充满了真实具体的事物。观赏一个景观也不是去仅仅捕捉一个抽象的空间,而是去体验那个空间的结构,观赏那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景观中的植物和人文景观中的建筑物。事物的种类不同,景观也就各不相同。山岗、坡地、月夜、雪景,这些景观都因空间中的具体事物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景观也总是与某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相关联,“洞庭湖”或“黄山”的名称即是由此而来。让我们想想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观,它们

13、总是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景观最美的时候也总是出现在时间与地点结合最完美的时刻。另外,景观的变化还往往取决于观赏者观赏的方式与视角的变化。四、理解景观应持的基本观点如上所言,景观一定要处于某个特定的地方,人类也一样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生活。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有景象。人类就生活于这些景象之中,也即是说人类生活是无法脱离景观的。人类生活于景观之中。但不同的是人类不像其他生物那样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不同于生物界的人类社会环境中。德国的教育人类学家奥图波尔诺(Otto Bollnow)所讲的“生存空间”概念以及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都

14、在提示我们要去理解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体面貌。景观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空气一样是生活的基础,它与我们如此接近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最好离开生活之地,这样就可以消解原有的亲密感。比如外出旅行归来后,我们就会对自己的生活之地有新的感受。五、景观与美学的关系及其审美属性有时我们会遇到神奇美妙的景观。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是那景观一直在那儿,等着我们去发现一样。其实以前它就在那儿,但在我们见到它之前它与我们毫无关系。所以说,景观之美只有在人们发现与遇见之后才真正存在。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发现了美,景观之美也不例外。当景观被赋予审美意义时,景观之美即得以成立。一处美丽如画的地方之所以能

15、成为一个景点,是因为它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而且都认为它美。但并不是每处景观都适用于美学标准。没有树木花草只见冒烟的烟囱的工厂,这样的景观就毫无审美情趣可言。一处美景自有其独特之处,但只有人类才能指出其独特所在。对于景观之美的体悟,重点在于观赏者与被观赏者之间的和谐共通。我们关注的即是这种和谐共通中的体现出来的审美特质。六、景观美的条件如果景观中的审美特质很少,则它将回归到一种单纯的无价值的景观状态。景观与景观美的关系是微妙的。景观自身有其特定的属性,这种属性很容易就能转换为景观美。原因是景观都是一种“外观呈现”,而视觉所见的外观正适于呈现出其审美特质。注目于景观就是集中注意力在景象上。在这一过

16、程中,景观的实在性被消解,而成为一种图像模式,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即可以感受到景观之美。还有一种情况可以让景观很容易地转换为景观美,那就是与景观的“遭遇”。遭遇景观与遭遇美当然意义不同,但两者都需要通过“遭遇”才可实现。景观和景观美都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景观之美的独特之处,艺术美就不具备这一特质。气候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景观。同一个景点,在细雨之中与在阳光之下给人的感受就会截然不同。高山与高原地带气候变化多,故其景观也变化频繁。光线对于景观来说十分重要,光线的强弱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景观的面貌。气候变化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十分重要。景观之美的体悟往往是不期而遇的。那种我们头脑中着意勾画出来的理想景观是很难遇到的。景观之遇要靠偶然、机会与瞬间。我们往往会突然在某时某地、某个瞬间感受到景观的美,气候的变化最容易制造这种机会。这与本体论意义上的美并不矛盾,因为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