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17597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四大传说” 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内涵的多重性、思想的人民性、风骨的民族性五个方面。一般说来,这些特征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共有,但它们在“四大传说”中却表现得特别强烈和突出,有其它作品所不及处。一、时空的广延性如果对“ 四大传说” 进行远距离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如同我国雄浑古老的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流域宽广。到今天,可以说在祖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一处无“四大传说”的流传,真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这是其他传说无法比拟的。例如孟姜女。关于它生成的具体时期,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追根溯源,都承认它同北齐的长城

2、乃至左传所记杞梁妻事有关( 有的说传说可能产生于北齐或“ 杞梁妻” 时期的,有的则说这些是传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因子) 。如果从北齐算起,传说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如果从杞梁妻算起,那就有近3000年的寿命了。这个传说,由于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在漫长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反映着劳苦大众的命运和心理要求,所以倍受人民的喜爱。在悠久的历史流传中,它以旺盛的生命力,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传播演变,生根开花。据顾颉刚先生1927年统计,山东、江苏、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直隶、京兆、奉天等地都有这一传说在流传。有的被认为是孟姜女的出生地,有的被认为是她的葬身地,有的则被认

3、为是她寻夫经过的地点。当时顾颉刚先生表示没有发现贵州、四川方面的材料。近几年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搜集编辑的孟姜女资料选集中就收有流传于贵州平塘、都匀一带的布依族民歌孟姜女出世歌,流传于昭乌达盟克什克滕族一带的蒙古族民歌万里长城,流传于四川松潘一带的孟姜女忠守七七,流传于四川南坪一带的怨死昏君秦始皇等,足以弥补这一缺憾。此外,顾 先生没有提到的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均有孟姜女四季歌的流传,黑龙江、甘肃、四川、江西、内蒙等地还搜集到散文体的孟姜女传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肃、青海和藏族一些地区的“回族宴席曲”中,均有孟姜女的唱词。这种宴席曲是回族民歌的一种,又称为“酒曲”、“家曲”,多在喜庆节日或欢

4、乐场所演唱。孟姜女的唱词融进了回族人民的习俗活动之中,可见当地人民对它熟悉和喜爱的程度。长期以来,在孟姜女广泛流传的同时,许多地方还出现了相关的文化建筑。各地文献方志中,多有记载。初步统计,有孟姜女墓或祠庙或古迹的近20处。 ( 见图表)地名祠庙古迹修建(重修)年代修建者方志记载地名祠庙古迹修建(重修)年代修建者方志记载河北山海关贞女祠( 孟姜女庙 )望夫石、姜女坟宋以前临渝县志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张栋重修明崇祯十三年 (1634)副使范志完清康熙八年(1669)曹安宇重修民国十七年 (1928)张学良重修孟姜女庙宋孟姜女祠孟姜女故里濯衣塘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县张镇重修忠节堂孟姜女

5、墓碑明隆庆三年 (1569)知县周以痒陕西同官孟姜女庙北宋嘉祐中县令宗谔重修耀州志葬夫首处、孟死处、笑泉、女回山明天顺五年(1461)曹安宇重修大明一志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1594)张学良重修陕西省志河南雍丘孟姜女像范郎庙宋南宋周燀著北辕录河北逐鹿孟姜女庙哭夫石南宋河北杞县孟姜女庙明弘治五年(1492)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湖南澧州孟姜女祠、贞烈祠孟姜山、孟女坟、绣口竹、姜女镜石望夫石明嘉靖十三年(1534)巡抚林大辂知州汪倬增直隶澧州志陕西潼关孟姜女庙陕西韩城孟姜女庙孟姜女石山东临淄姜女庙孟姜女故里山东古北口姜女祠山东沂蒙山望夫山山西曲沃桥岸姜女手印山西潞安姜女祠东北绥中孟姜祠望夫石浙江平湖孟姜

6、故居捣衣山孟姜捣衣石浙江武康姜女石广西南溪孟姜女石上表参照莫高孟姜女民俗面面观一文所列之表修订而成。其中历史最久,最负盛名的,是河北山海关的孟姜女庙,即“贞女祠”。它始建于宋以前,明清以来,多次修建。 又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时间角度看,这一传说流传至今也已有 l000 多年历史。从空间角度看,是在 1930 年 2 月,钱南扬先生收集的有关梁祝的唱本和传说已涉及“十一、二省了”。当时钱先生就认为,可以“武断”地说一句,“在中国是没有一处没有梁祝的传说的”。 30 年代,我国学术界曾对此传说开展过一场讨论,那时也有研究者指出:“大致汉人足迹达到的地方,这个故事的势力亦即相随传播而去,所以全中国除

7、了外蒙、西藏及新疆之一部分地方,这个故事不甚通行外,其余各地这个故事都是很通行的。”据考察,在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甘肃等省的不少地方还建有梁祝墓、庙或读书遗址。在通讯、交通工具不甚发达的年代,梁祝传说尚能传播得如此广泛和遥远,那么解放后三十多年中,由于传播手段的先进化,其流传地域的扩大自然更为迅速。 50 年代初,根据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成电影,以及后来小提琴协奏曲和芭蕾舞剧梁祝的问世,不仅使这一优美感人的传说更为广泛地传播于祖国各地,还迅速传播到国外,从亚洲走向欧洲,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白蛇传、牛郎织女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不作赘述。二结构的开放性“四大传说” 的生

8、成发展,每部作品以一组比较定型的核心结构( 情节) 为标志,构成生命的原始形态。这种核心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生命系统,由此引出众多的生长点,这些生长点在传说历史演进的生命场中,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造成的不同“气质”的社会群体( 创造主体) 相结合,便形成一个突出的特征,即情节不断生成,不断扩展,不断追加,逐步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由单一型变成复合型,从而使整个传说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庞大的规模。宋代郑樵诗辨妄一书通志 乐略中说: “ 琴操所言者,何尝有是事!又如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纪传所言者,不过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一则传说,由“数十言”而至“万千言”

9、,其内部根据即在于结构的开放性特征。观察“四大传说”,我们都可以见出它们由“纪传”的“数十言”,“演成万千言”的开放、发展过程。如牛郎织女。最初见于文字记载的( 不包括诗歌) ,是应劭风俗通岁华纪丽,其文为: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月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总共只有 30 个字。后来任昉述异记记叙了织女的出身、巧手、苦闷、婚配牵牛、触怒天帝,最后被责一年一度相会,也只有 85 个字。但是,这个故事,由于其核心结构的深层底蕴,同劳动人民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理想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所以历代劳动者都以极大的热情哺育它,促使它潜在的生长点获得充分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在解释牛郎的出身时,

10、引入了“两兄弟型”故事情节,即牛郎自幼失去父母,同哥嫂一起生活,倍受虐待和迫害,但是由于神牛的帮助,终于走出困境,获得幸福的婚姻。这一情节,既是原始结构的自然生发,又是传说重要的深入。它使牛郎织女从天上的星神,变成地上的凡人,同时热情歌颂了牛郎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有力地鞭笞了狠毒兄嫂的恶行,从而为传说注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沿着这一方向,在解释牛郎如何获妻的时候,又引入“天鹅处女型”故事情节,即牛郎通过偷取洗澡仙女的衣服 ( 羽毛 ) 而得她为妻,婚后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生活美满,但又因天帝干涉失去妻子。这一情节不仅同上一情节紧密相连,自然环扣,而且在内容上又深化一步,从正面表现出人民大众对幸福

11、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如此,把代表封建专制势力的天帝天母对牛郎织女美满婚姻的破坏更为具体化,同时也将牛郎织女诚挚的爱情和聪明智慧表现得更为丰富多采。这样,以传说原型结构为基因,三组曲折复杂的情节网络,前后相依,互相生发,层层叠加,终于使一则内容结构简单的“数十言”的小“纪传”,发展繁衍为蕴含丰富、结构复杂的“万千言”的大型传说。 又如梁 LLJ 伯与祝英台。最早的文字材料当为宋人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所记有梁山伯与况英台同学、同冢等项,不到 80 个字;到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故事初具规模,形成“伪装游学”、“同窗攻读”、“被嫁马氏”、“祭坟合葬”等核心情节,也仅 120 余字。但是

12、后来经过长期 ( 包括解放之后 ) 的发展嬗变,我们看到,在每个核心情节的周围都生出一丛相关的新情节,使原先简单的故事大为丰富、扩展。如围绕祝英台“伪装游学”,出现了临行前与嫂嫂“盟誓”的情节,“逃婚”、“抗婚”的情节,以及赴学途中与梁山伯“草桥结拜”的情节等;围绕“同窗攻读”,形成了山伯和同学们多次生疑,英台巧妙解释的诸多情节,暗托师母做媒的情节,以及精彩的“十八相送”等情节;围绕“被嫁马氏”、“祭坟合葬”、又生发出“思兄”、“劝婚、骂媒”、“祝庄访友” ( 即 “ 楼台会 ”) 、 “ 吊孝哭灵 ” 以及 “ 逼嫁 ” 、 “ 化蝶 ”( 或化树、化鸟、化虹 ) 等一系列情节。这样就使一棵

13、稚嫩的幼芽,成长为一株枝叶参天的大树。孟姜女和白蛇传,原型结构也较简单,核心情节只有几个,但由于富有开放性,在历史的演进中都获得了充分的展开。孟姜女发展到南词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已有4 卷16回,五万二千佘言。白蛇传亦复如此,后来的陈嘉言父女梨园抄本有10佘部,去掉重复的仍有情节不同的60余出;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有4 卷34出;陈遇乾的弹词义妖传达28卷 64回之多。即使在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的白蛇传说也出现了多片断组成的现象。如陈玮君、徐飞搜集整理的白娘子就由“吕洞宾卖汤团”、蟠桃会”、“最高又最矮的人”、“过端午”、“盗仙草”、“水漫金山”、“金凤冠”、“雷峰塔倒”等八个小片段构成。这八

14、个小片段虽说一环扣一环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均是可单独讲述的小故事。三内涵的多重性“四大传说” 由于生成于遥远的年代,又长期广泛地流传着,这就使它不断地接受纵、横多方面的积淀,成为具有多重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传说,它的每一个主要情节都可以由表及里,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这里仅以牛郎织女为例,作具体说明。综合不同传说,取其共时、复合形态的作品,牛郎织女的主要情节有以下几个: A 、牛郎父母早亡,受着哥嫂的虐待; B 、牛郎得到老牛帮助,免遭兄嫂毒害; C 、兄弟分家,牛郎继承的“重要遗产”老牛,并因此而获仙女为妻; D 、织女回到天宫: E 、牛郎追至天庭,天公( 天

15、母) 不认,出难题考验; F 、被隔天河两岸,变星; G 、鹊桥相会。情节A ,从表层看,反映的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长子代父的宗法观念;进一步观察,还可发现,虐待兄弟的坏主意,都是嫂子出的,下毒手的行为,也是嫂子干的,这又可能与封建社会鄙视妇女,所有坏事都出于女人的观念有关。情节B ,表层表现的是勤劳善良的牛郎在受到兄嫂欺侮时得到神牛的帮助一种“善有善报”的伦理观念;透过对老牛的神化,在更深的层面上反射出人类先民们对牛的图腾崇拜,以及精灵主义的信仰。情节C ,内容更为丰富。它包含两个小情节:l 、牛郎与兄嫂分家,得牛; 2 、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获仙女为妻,过上幸福生活。前者表层看只是一种家庭纠纷,兄嫂对弟弟的欺侮;深层则通过弟弟所获老牛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重要遗产”,反映出人类家族制度上曾有过季子(幼子) 继承法。后者,关于牛郎取走织女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