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35971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1有理数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说明昆明市第十中学 戴西来 一、教材分析(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出发,乘方的基础,对后续的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4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三)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

2、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能按照乘法法则,先考虑两乘数的符号,在考虑乘数的绝对值并得出正确的结果。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有理数乘法的符号的归纳过程。(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难点: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探究算式的规律和合情推理方面还存在欠缺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个正数相乘法则之后,继续探索正数乘负数,负数成正数、负数乘负数以及负数乘0.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探究的思路,也经历过一些探究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三、教法:引导探究法教法分

3、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发现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例题变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具白板、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知识回顾1、 有理数怎么分类?2、 温故知新计算:(1) (2) (3) (4)本节课主要是用类比归纳的方法进行学习,对知识的回顾可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践探索 1、情境假设: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cm,乙水库的水位每

4、天下降 3cm ,3 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是多少?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的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的下降.那么,3 天后,甲水库水位上升多少: 乙水库水位下降多少: 33 = (3)3 = 32= (3)2 = 31= (3)1 = 30= (3)0 = 2、观察上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要使得此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 3(-1)= (3)(-1) = 3(-2)= (3)(-2) = 3(-3)= (3)(-3) = /3、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 .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4、通过例题的形式得出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两个乘积为1的数互为倒数 。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

5、探究及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应用新知例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 (5) (6) (7) (8) 此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进一步落实两数相乘的运算法则。巩固新知巩固练习1(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被乘数乘数积的符号积的绝对值结果 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巩固新 知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1) (2) (3)(4) (5) (6)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梳理1.在本堂课上你学到的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是 2.两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步骤是 3.乘积为1的两数互为倒数。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对当堂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布置作业1.必做题:完成数学书P37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2.选做题:数学书P39第12题。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