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1001317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储能电容的充电控制电路主电路为电压型、交直交能量转换方式的变频器,因整流与逆变电路之间有大容量电容的储能回路,因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在上电初始阶段,电容器件形同“短路” ,将形成极大的浪涌充电电流,会对整流模块很大的电流冲击而损坏,也会使变频器供电端连接的空气断路器因过流而跳闸。常规处理方式,是在整流和电容储能回路之间串入充电了限流电阻和充电接触器(继电器) ,对电容充电过程的控制是这样的:变频器上电,先由充电电阻对电容进行限流充电,抑制了最大充电电流,随着充电过程的延伸,电容上逐渐建立起充电电压,其电压幅值达到 530V 的 80%左右时,出现两种方式的控制过程,一为变频器的开关电

2、源电路起振,由开关电源的 24V 输出直接驱动充电继电器,或由此继电器,接通充电接触器的线圈供电回路,充电接触器(继电器)闭合,当充电限流电阻短接,变频器进入待机工作状态。电容器上建立一定电压后,其充电电流幅度大为降低,充电接触器的闭合/切换电流并不是太大,此后储能电容回路与逆变电路的供电,由闭合的接触器触点供给,充电电阻被接触器常开触点所短接。二是随着电容上充电电压的建立,开关电源起振工作,CPU 检测到由直流回路电压检检测电路送来电压幅度信号,判断储能电容的充电过程已经完毕,输出一个充电接触器动作指令,充电接触器得电闭合,电容上电充电过程结束。变频器常见主电路形式及充电接触器控制电路如下图

3、:STRP1 P(+)N(-)C1D2KMC2RD1D4D3D6D5VWUQ2Q1G1G2E1E2Q4Q3Q6Q5PNG1E1G1E1G2E2G2E2图一:变频器主电路的常见类型T1 C1D1 24V24VGKA1 D2 380VTK1220VRTKMKA1KA1 D224VCPU指 令1、 、 、 、 、 、 、 、 、 、 、 2、 、 、 、 、 、 、 、 、 、 、 3、 、 、 、 、 、 、 、 、 、图二:充电接触器的控制电路2部分变频器及大功率变频器,整流电路常采用三相半控桥的电路方式,即三相整流桥的下三臂为整流二极管,而上三臂采用三只单向可控硅,用可控硅这种“无触点开关”

4、,代替了充电接触器。节省了安装空间,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电路形式如下图所示:STRP(+)N(-)C1D4 C2SCR1D5G3D6K3RVWUQ2Q1G1E1Q4Q3Q6Q5PNG1E1G1E1G2E2G2E2G2E2SCR2 SCR3G2K2G1K1D1D2D3图三:充电接触器的控制电路虽然省掉了充电接触器,但工作原理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控制电路有所差异。变频器上电期间,先由 D1D6 整流,R 限流为 C1、C2 充电,在充电过程接近结束时,CPU 输出 SCR1SCR3 三只可控硅的开通指令,控制电路强制三只可控硅导通,由D1、D2、D3、R 构成的上电预充电回路使用作用,SCR1 SC

5、R3 与 D4、D5、D6 构成三相整流桥,此时可控硅处于全导通状态下,等效于整流二极管。可控硅的开通需要两个条件:1、阳极和阴极之间承受正向电压;2、K、G 之间形成触发电流回路。电路接在交流输入电源的三个端子上,提供单向可控整流,在三相交流电的三个正半波电压作用期间,若触发电流同时形成,则三只可控硅就能被开通。第一个条件已经自然形成,控制其开通只要提供第二个条件就可以了。简单点说,只要在可控硅承受正向电压期间在交流电压过零处,为可控硅提供一个触发电流(脉冲或直流均可) ,可控硅即可在交流电的正半波期间良好导通,对输入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同二极管一样) 。最简单的触发电路,是经一只电阻从阳级引

6、入到 G 极,在交流电正半波期间(过零点后) ,为可控硅同步引入触发电流,使可控硅开通。如东远300kW 变频器,主电路形式同图三,而触发电路相对简单:C31C30R4524RR43 1W220RR44 22R1WD15KA2 1425PR图四:可控硅触发控制电路一3图四为可控硅触发电路一电路之一,另两路触发电路是一样的。两控硅阳极、阴极两端并联的 R45、C30、C31 等元件为尖峰电压吸取网络,为可控硅提供过压保护。KA2 触点、D15、R44、24R 形成触发电流通路, D15 的作用是将输入电压半波整流,避免可控硅G、K 间承受反向触发电压/电流的冲击, R44、24R 为限流电阻,限

7、制峰值触发电流,保护可控硅的安全,R43 为消噪电阻,增加可控硅工作的可靠性。当 CPU 发出可控硅接通指令时,继电器 KA2 得电闭合,输入正半波电压,经 D15 整流,R44、24R 限流,流入可控硅的 G 极,由 K 极流出,形成触发电流通路,可控硅开通。电路中的可控硅并不是处于调压的工作区域,导通角最大,处于“全导通整状态” ,好像是一只开关器件,只处于导通和截止两个状态,没有移相(调压)第三种状态。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控制电路与常规移相控制电路有所不同,相对简单一些。再稍复杂一点的可控硅控制电路,如台达 37kW 变频器可控硅的触发电路,见下图:DT1K1/K2/K3DC6D7

8、DJ6DC3125V330uDR37DR361 GNDVol 56 THr7 DisVcc 82 TriOUT 3Rst 4DPH2DU11455B15022003DD56DD55 DC7DC5DD57 DR39DR16DR20 301 24DQ3DR64701472DR129 751DQ22DR1283011301DR11151302DR130DD23180DR19G1472DC65DD21DR73K1 K2DR70DD20DC19472G2DD24180DR35DD74180DR18K3DR38DD73DC60472G3ECT1,94V-0,0205,APKSB00079图五:可控硅触发控

9、制电路二由开关电源的一个独立的供电绕组整流滤波后,作为可控硅触发电路的供电电源。控制电路由 NE555 时基电路、 DPH2、DQ22、DQ3 触发脉冲通 /断电路,D、R 三路触发流回路构成。开关电源工作后,NE555 时基电路接成多谐振振荡器即得电工作,从 3 脚输出的振荡脉冲,是否送入后级三个触发回路,取决于 CPU 的指令控制。CPU 的指令信号经由控制排线端子 DJ6 的 24 脚引入到光电耦合器 DPH2 的输入侧。当光耦输出侧三极管导通时,NE555 振荡器的脉冲信号经三极管 DQ22、DQ3 送入后级 D、R 触发电路回路。在CPU 发出可控硅开通指令后,DPH2、DQ22、D

10、Q3 三器件一直处于导通状态,将触发脉冲一直加于三只可控硅的 G、K 上,峰值触发电流约为 100mA。另外,在松下、富士小功率变频器机型中,还采用另一形式的主电路结构,来完成对主电路电容器的初始充电控制,这是型号为 7MBR35SD120 一体化功率模块的内部电路结构图。电路见图六:电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三相整流桥之后,增加了一只可控器器件,在端子 21、26 引脚上须并联充电电阻,在主回路电容上建立起一定的充电电压后,从端子 25、26 输入触发电流,则可控硅导通,变频器进入待机工作状态。控制电路一般是由开关变压器的一个独立的 24V 绕组,取得控制电路的供电,以取得具有“悬浮地”的控制用电。控制电路多为一振荡电路,提价可控硅器件的脉冲触发电流,4振荡电路也不是常规的移相触发电路,而提供高频率/密度的随机触发脉冲,令可控硅处于全导通状态下,此处的可控硅,已高密度触发触冲作用下,已仿佛一只“扳到接通位置”的开关了。这种机型的触发电路,手头并未有实际测绘电路,只能根据电路结构画出简图,以供参考。图六:7MBR35SD120 一体化功率模块T135V100uC1D135V104C2、 25(G)26(K)图七:7MBR35SD120S 模块的可控硅触发电路旷野之雪2009 年 8 月 23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