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100126983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3第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

2、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A. 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 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 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 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根据题意可知,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与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无关,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涉及生产技术发展的有关内容,故排除B项;形成亲疏有别等级秩序的是宗法制,故排除D项。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这一措施A.

3、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 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D. 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李悝的“平籴法”。国家始终以平价购销储备粮,没有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故排除B项;国家通过购销粮食,稳定了社会秩序,为农民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热情的提高,故排除C、D项;国家通过购销粮食,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市场波动,防止某些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点睛】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

4、农,谷贵伤民”。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3.唐代设立政事堂,三省宰相参加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做出决策但皇帝经常以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参知得失”等衔,参加政事堂会议其目的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推进决策民主C. 平抑宰相权力D. 平衡三省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皇帝以一些较低职位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分散了相权,对宰相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皇帝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的民主,更不是为了平衡三省关系,故排除A、B、D项,故选C。

5、4.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这一变化A. 恢复了唐宋旧制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 缓和了民族矛盾D. 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唐宋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故排除A项;题意涉及的是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矛盾和官僚队伍的效率无关,故排除C、D项;无论是行省掌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还是设三司分别向中央负责,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做题时要对题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

6、个性5.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A. 苏州纺织业发达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的内容,不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可知苏州纺织业发达,故选A。【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而题干中并没有

7、涉及到雇佣劳动的内容,所以只能表现当时苏州纺织业的发达,而不能认为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6.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A. 中外文化冲突加剧B. 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C. 科学技术发展落后D. 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题意没有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内容,故排除A、C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民主独立没有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B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故选D。7.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

8、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由此可见,赫德认为A. 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 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 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 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项;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项;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

9、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8.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A. 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B. 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 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D. 民族工业走出困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船坞实行商务化经营后盈余额大幅增长,说明洋务企业并非缺乏竞争实力,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反映洋务运动收效的问题,故排除B项;江南制造局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排除D项。由江南机器制造局长期面临经费困难到江南

10、船坞盈余额大幅增长可知看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营体制的问题,故选C。9.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孙中山的答复旨在说明A. 政治妥协的必要性B. 袁世凯变为共和派C. 军事斗争的残酷性D.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袁世凯变为共和派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不是军事斗争的结果,故排除C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不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排除D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

11、世凯以换取民主共和的早日实现,体现了政治妥协的必要性,故选A。【点睛】孙中山个人的行为不能体现整个资产阶级的特点,而且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主要是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共和,也不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10.下图为1931年10月5日申报刊登的“美丽牌”香烟广告该广告反映出当时A. 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B.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C. 时局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图片内容并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故排除A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在19世纪90年代,故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12、决,故排除D项。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所以图片上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局势”的内容,因此说时局的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故选C。11.1949年4月,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遭人民解放军炮击人民解放军总部声明,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道歉和赔偿,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和各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体现了A. 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 旧中国屈辱的不平等外交历史的结束C.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 中共寻求外交解决紫石英事件的办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

13、中共的外交政策。根据“1949年4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紫石英事件发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故排除A、C项;题意没有反映与旧中国屈辱外交有关的内容,故排除B项。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愿意通过和平外交的方式解决紫石英事件,说明中共寻求外交解决紫石英事件的办法,故选D。【点睛】本题应注意紫石英事件发生的时间实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所以虽然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意考虑和各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但这些外交原则和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外交原则不是同一个概念。12.1953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年份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公私合营企业私营工业个

14、体工业195528144167197278111956383812011911038319574215149220630465这表明当时我国A. 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B. 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C. 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D.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表格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并不能反映工业生产是否急躁冒进,故排除A项;产值的变化和工业布局以及工业结构无关,故排除C、D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当时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产值呈上升趋势,而私营经济的产值则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改造

15、基本完成,故选B。【点睛】19531956是我国的三大改造时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13.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A. 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80年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松动甚至变动,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选C。【点睛】粮票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性物品,通过发行粮票对社会物资进行行政调配。所以粮票的废除即使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刻改革,也是我国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