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23241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数轴(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2 数轴,数轴的概念。,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建立数轴的概念,正确的画出数轴。,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温度计所表示的三个温度。,(出示温度计,并让同学们读出任意的三个示数),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建立数轴的概念,正确的画出数轴。,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8-10,并完成自学导练,相信大家感悟快!,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是数轴的三要素.,D,3. (浙江)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可能是( ) A. 1.5 B.1.5 C.2.6 D. 2.6,C,2.在数轴上表示3,0,5,4, 的点中,在原点右边的点有( ) A.0个 B.1个 C.2

2、个 D.3个,1.下列数轴的画法正确的是( ),C,数轴的概念,例题1,A,B,C,D四名同学画出的数轴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数轴必须具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判断能力.,点评:,D,1.下图是五个城市的国际标准时间(单位:时),那么北京时间2012年8月17日上午9时应是( ),A,A.伦敦时间2012年8月17日凌晨1时 B.纽约时间2012年8月17日晚上22时 C.多伦多时间2012年8月16日晚上20时 D.首尔时间2012年8月17日上午8时,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例题2,如图所示.,解析:,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表示下列各

3、数的点.,2,4,5,0, ,0.5,+ .,本题考查数轴的意义及画法,并能将给出的点标在数轴上.根据所给数据,画一条直线,建立适当的数轴来确定它的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最后将所给出的点一个不落地标在数轴上.,点评:,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但数轴 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它的点 B.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数都表示正数 C.数轴是直线,直线就是数轴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负数,A,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这些数重新排列。,解:A-1 B-2.5 C3 D4.5 E1.5 F0

4、,解:,3.如图,指出数轴上的点各表示什么数?,数形结合,例题3,如图所示,点A,B分别表示2和2,结合数轴解 答下列问题.,解析:,(1) 2,(1)将点A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表示的数是 ; (2)将点B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 ; (3)如果一个点先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表示3,那么这个点表示的原数是什么?,(2) 4,解题的标本方法是在数轴上画出平移后的位置,再判断出它所表示的有理数.本题考查了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解题中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3)需运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点评:,(3)如图,

5、由图可得这个点表示的原数是6.,5.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动点,当A点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时,点B所表示的有理数为( ) A.2 B.6 C.2或6 D.不同于以上答案,C,(2)6+5+4+2=17(m),(3)由数轴可知,A,D两点间的距离是7m.,(1)如图所示:,解:,6.小强在建设大路上的通江街车站上的一点O处等人,由于天气较冷,小强来回踱步.他从O点开始,向东行到6m到达一点A处,又由A处向西行走5m,到达一点B处,再由B点继续向西走4m,到达一点C处,最后由C点向东走2m到达一点D处.如果将建设大路看成是一条数轴,通江街车站上一点O处为原点,1m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解答下列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点O,A,B,C,D; (2)求小强从O点出发到达D点时所走过的路程; (3)求数轴上A,D两点间的距离.,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会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数; 3.数轴上点的移动数形结合;,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