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三视图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23172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数学三视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数学三视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数学三视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一数学三视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三视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三视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不同方向看 育才中学 司徒卓铿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能力目标: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 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情感目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 心,初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难点:能画简单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

2、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险究性的学习,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富有创造性和好奇心的特点,仔细观察,大胆表述,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投影、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降低难点。教学媒体及工具:电脑、投影仪,长方体、圆柱、四棱锥等模型。四、 教学设计: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看一看:以奥运会这一极富现代气息的内容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活动:观看奥运会上郭晶晶一个跳水动作的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2)想一想:出示下图?提问:这是两幅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照片,你知道

3、为什么第二幅照片中的斜塔不斜呢?(3)出示一组泥娃娃和四个画面提问:a.为什么同是这几个娃娃,拍出来的照片会不同?b.你知道每张照片分别是站在哪个方向拍的吗?(4) 悟一悟: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引出课题)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事物,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2新课讲授: 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事物,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其中我们重点研究以上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即: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统称为“三视图”。然后以水管的三叉接头为例说明三视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用途。活动一:观察常见几何体的模型,指出它们各自的三视图。四棱锥三棱柱球长

4、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提问)有没有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完全一样的几何体?(1)请同学们观察上图,想一想,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是什么?(2)请同学们讨论下面的三幅图分别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活动二:用小立方体搭成不同的几何体,然后练习画它们的三视图。例题:由几个小正方体所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请你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1221练习:由几个小正方体所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请你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活动三:由三视图搭出几何体。例:下面是一个由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你能根据三

5、视图动手把这个立体图形搭建出来吗?左视图俯视图主视图练习:下图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主视图这些相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 )A、4 B、5 C、6 D、7议一议:用小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下图所示:主视图俯视图(1)这样的几何体只有一种吗?(2)它至少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3)它至多需要多少个小立方块?活动四:数学小游戏 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从在一个四边形桌子旁边,桌上一张纸写着数字“9”,甲说他看到的是“6”,乙说他看到的是“ ”,丙说他看到的是“ ”,丁说他看到的是“9”,(1)你知道他们的位置吗?(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左边,丙在丁的右边B.丙在乙的对面,丙的左边是甲,右边是乙C.甲在乙的对面,甲的右边是丙,左边是丁D.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右边93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思考,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知识:(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2)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启示:要学会从多方向、多角度看物、看事、看人。课后作业:播放苏轼的题西林壁,使学生能利用所学更深层次体会到山美,诗美!赏诗点“睛”,叩击主题,寓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