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121799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生活实际求两次连续位移的合成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发现有理数加法法则,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能由算式过程来发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应用该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计算和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学会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2.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合理性,然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及应用。教学方法: 引导

2、、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T: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那么先请大家回顾一下有理数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S:有理数是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构成的。T:很好,那么有理数按性质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呢?S:可以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T:大家的基础答的不错,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2.若你在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活动,我们规定向西为负,向东为正,向东运动5m记作()m,向西运动5m记作()m。3.小学我们遇到哪样一些字词时我们用“加法”去列式计算,请举例说明师:在小学里,同学们已经学过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数

3、是正整数、正分数、和零,也就是说,这些运算是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自从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就扩大到整个有理数。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进行四则运算呢?今天,我们来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师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时,这两个加数的符号可能有哪些情况。生1:加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教师板书:同号两数相加)加数一正一负(教师板书:异号两数相加)师:还有其他情况吗?生2: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或者两个都是零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具体问题:某人从一点出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先向东走了米,再向东走

4、米,结果怎样?生3:向东走了米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生4:表示为()() (教师板书)师: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1)先向西走了米,再向西走了米,结果如何?生5:向西走了米。可以表示为:()() 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2)向东走了米,再向西走了米,结果呢?生6:向东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 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先向西走了米,再向东走了米,结果呢?生7:向西走了米。可以表示为:()() (教师板)(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4)先向东走米,再向西走米,结果呢?生8: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 (教师板书)(教师

5、用投影仪显示图5)先向西走米,再向东走米,结果呢?生9:仍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 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6)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完成上面这组问题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一组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教师用投影仪显示下面内容):师:通过以上题目,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表演自己的观点,与本组同学交流。小组1:我们这一小组同学发现了正数加正数结果是正数,负数加负数结果是负数,也就是说: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新的发现什么?小组2:我们发现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最前面加数的符号一样。

6、师:这一小组的看法是否正确呢?小组3:不正确。因为()(), ()(),结果和符号与第一个加数的符号不一样。应改为: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结果的符号决定于加数中较大的数的符号。小组4:这句话也不对,如()() 中,和的符号是负的,但比 大,应改为:和的符号与绝对值大的加数符号一样。师: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小组5:我们这一小组有不同意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相加还有一种可能是相反数的情况,结果为与每个的数的符号都不一样。师:观察仔细,很好。师:刚才同学们只是发现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结果的符号问题,结果除了符号部分外,另一部分称为结果的什么?众生:结果的绝对值师:结果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又有何关系呢?

7、小组5: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绝对值的和,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师:请同学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规律。小组6: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小组7:不对,异号两数相加应分两种情况。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情况与小学加法要复杂一些,是否还有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呢?小组8: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师:全班同学共同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板书):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

8、号两数相加,如果绝对值相等和为;如果绝对值不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 点评: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认知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认知活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闪光点:1通过回顾已具备的部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产生一个暂时成功感和满足感,达到一个暂时的心理平衡。2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矛盾、新问题,挑起学生引起心理的不平衡。旨在诱发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下一个环节。3再次以提问的形式,渗透分类的思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分类探索的境地。旨在让学生的思维能圆润地过度到探索新知情境之中。4分类展示生活情境,放手让全体学生感受并探索,从而构建加法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