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01100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一位技术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位技术人员的 20 年工作经历和感悟:我是一个有 10 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 10 年 IT 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 12 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下面的文章是我 20 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1. 技术启蒙1977 年的 5 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

2、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 60 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 50 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 50 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 67 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当时的工厂主产品 JT1、JT3 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

3、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 7 万 5 千块。市场竞争也不激烈。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 4 种课, 机械制图 , 材料力学 , 冷冲模设计 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2 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 ,

4、 材料力学 ,给你半个工程师。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 4 开制版机(用来做 PCB 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 2H 铅笔,笔芯削成 20mm 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 5 6mm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径 0.2mm。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 60 度。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然后,他让我写 09 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的不

5、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 l 了 4 笔,每笔 4 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 。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 “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画”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

6、。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作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 24 小时。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 50 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 , 乐器制作 。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

7、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 航空知识 科学画报 化石 考古 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19771978 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我是 1970 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 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 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 ,才能在

8、社会上立足。所以,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 10 年,成为工程师。2.三年寒窗 1978 年我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考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我的工作已不错了,没有全身心投入复习,现在看来是鼠目寸光。原本准备来年再考,可突然来了读大学的机会,那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并冬季招生,1979 年 2 月开学。开始并没打算读,可是读电大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带薪上学。就这样,通过简单考试,我开始了读电大。此时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原南无复校,老师们陆续回宁。工厂新产品设计需要人,所以读电大的 3 年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大学的三个要素:名教授,图书馆,实验室。实际上电大仅具备了第一个。当时授课的大多是清

9、华,北大老师。电大也成就一批名师,象教 Basic 语言的谭浩强,教英文的郑培蒂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多学生的老师,他们走到哪里,都被优先照顾,因为到处都有他们的学生。电大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上课,通过电视同步传到各地。由于还没有线电视,用无线接收。电视差转台常出故障,刮风下雨,天线摇摆,转播效果更差,屏幕上往往是雪花飘飘。一节课耽误了,就无法弥补,全靠自学。电大采取的是宽进严出,考试是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地点是相对集中。我们是在地区市的淮阴。完全没有普通大学老师学生面对面的种种便利。我们那个班开始有 50 多人,一学期下来就不见了一半,一年后还剩 15 人,到毕业,只有 8 个人。我因是一边读书,一

10、边工作,每天只睡 45 个小时,整整 3 年几乎天天如此,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说起来,是因为工厂里自己心仪的女孩跟一个驻军的团政委儿子好上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因此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读书。实际上,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当时就没有跟人家表白过,也许追一下,就是另一种结果。3 年下来,人瘦成 97 斤,而且以后 10 年如此。我的毕业设计是“RL2 微波漏能结构设计”那也是我们工厂实际研究设计的一个新产品。用来探测微波设备的微波泻漏能量。微波设备包括雷达,电视发射台等,超过30mw/cm3 的微波对人体是有害的。在毕业设计答辩上,我从探测原理讲起,结合挂图介绍了主要器件传感器,又

11、介绍了为将传感器上获得的讯号能在表头上显示出来,需放大电路和转换电路,这就是电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让电路板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为了电路不受干扰,又为了传感器要有合适的形状便于手握,又因为是移动中使用的产品,特别要考虑防振设计,而这些就是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我还重点介绍了产品中需要的一种材料:它即要能够被制成异型。又要能耐高温不变形,还要对微波无反射。为找到这种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过程。我的报告受到了内行和外行的好评。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的说这件事,是象这样真正的原创性的研究和设计是非常锻炼人的,也非常有挑战性,在我后来的 20 年研发工作这样的项目不多。事实上在很多 IT 公司

12、的研发部门也是如此,我见到的一家国内大公司的名校毕业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机级测试,没人告诉他们,这不能算是研发。我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来国内很多 IT 大公司研发做的越来越浅,远不如 8090 年代的企业。所以,整体上我们工业技术可能与发达国家比现在离得更远。当然有些公司除外象华为,中兴等。转载请注明出自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http:/ 3年时间,将这一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再用 3 年时间将这一行的书,文章全部找来读,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再用 3 年时间选择其中薄弱分支进行研究,这样你就可以有所成就。1984 年我回南京进了熊猫集团东方无线电厂,工厂主要产品是收录机和组

13、合音响。我先是在工艺科结构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设计阶段审查设计部门的结构设计图纸工艺性;在生产阶段承接设计部门的技术,写工艺流程卡(作业指导书)和处理生产线的技术问题。就现在看,后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职责。而前一个工作任务在大多数公司没有部门承担,这也是很多新产品样机做的可以,当批量生产时,问题就百出的原因之一。一个通则是,把技术问题解决在前端,将大大降低新产品失败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技术管理者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半年后发生了两件对我有影响的事。第一件事是描图员忙不过来,我去客串帮忙,在描一张图时,顺便改掉了一个明显的设计表达错误。按理描图员是不应做任何改动的,所以这引起了

14、那位设计师的不满,好在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所长就在旁边,拿过去一看,说改得对,就这样了。并且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要这样改?我说,我是做过结构设计的。第二件事是我审查一个新产品的一套结构设计图的工艺性,正巧就是这位副所长设计的。我找出来其中十几个制图和设计不当问题。我看完后,随口跟旁边的同事说了一下,谁知这信息迅速传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么传的。据说他听后是暴跳如雷,说我的图纸还会有问题,他一个小年青,搞得不得了。我的室主任说,这是个不能碰的人,因为又是交大毕业的,又是副所长,这个时候,我的倔强性格也出来了,说:白纸黑字在那呢,大家都可以看啊。结果却是,下午当面沟通时,他一一修正了问题。因为这两件事

15、,由设计所长提出,将我调到了设计所。我回到了结构设计的本行,此时我实际上已有了 67 年的冷冲模和仪器结构设计经验。仪器主要用金属薄板做结构件;而音响的结构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除此以外,结构设计的内容是相通的。我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设计的书。塑料因为可以设计成复杂零件,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业界一直有两类设计师,一类是先设计个大概轮廓,再做一个手板,根据手板,再完善细节设计。另一类是完全想好细节,并用图纸完整表达,再去做手板,这种做法,改动会很小。但非常考验设计者的功力。我是一直坚持后者的做法。同理,做一个整机结构设计,首先要划装配图,没有

16、精细的装配图就匆匆划零件图也注定会反复甚至翻船。我对设计的定义就是能够将设想和计算通过图纸将其表达出来,并可以成功的做成产品。对设计师来说,关键能力是还没有实物,但这物体已在脑中想象成形。而不是依葫芦划瓢。调来设计所后,也是新手但有相当才气的丁石藤和我分别独立担任电路和结构设计师,设计高性能的双卡收录机 8400。这是个全新产品,全套结构设计图包括装配图,零部件图,我一人 40 天完成, 开模后一次试模成功。电路也如期设计调试完成,整机试投产后也一次成功,没有发现大问题,故试产后一天都没停就又投入了 6K 的批量。做到这个状况,任何一个做过设计的人都知道这是很难达到的一个技术水准,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协调工作,当然还有运气,比如模具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