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100040812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共和国不会忘记观后感5篇_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观后感心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学习专程前往平顺县西沟村“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西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我实地感受了西沟的精神风貌,亲身体验了西沟的艰苦创业历程,深刻接受了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老劳模申纪兰专门抽时间亲切地会见了我们,并对我们进行党性教育,与我们一同参观了西沟展览馆,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平顺县西沟村一直是新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新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是中国第一个互助合作组的诞生地,也是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同志的家乡。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沟村是共和国地图上唯一被标出村名的行政村,它引领了中国农村的

2、改革发展,曾被毛主席称赞为边区农民的方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亲身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亲耳聆听申纪兰热爱祖国、心系群众的肺腑之言,激励着我们以申纪兰为榜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做贡献。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纪兰,是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唯一连任一至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见证人。她曾先后受到毛泽东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习近平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申纪兰的讲话,朴实、幽默、风趣、豁达,无处不展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一个老农民的实诚,一个老代表的心声。这位8

3、4岁的老人嗓门亮堂,咬字清楚,身体康健。从老党员的话语中处处体现着她老人家对党的感情,“共产党伟大”这句话虽然简捷,却又那么包含深意。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们面前却毫无架子,和蔼可亲。想到申老前辈几十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奋敬业、恪尽职守,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分展示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范,是共产党员作风建设的一座灯塔。她作为“一个执政为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优秀党员”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聆听完老党员的教育后,我们全体成员满怀崇

4、敬之情参观了西沟展览馆。这座建于1968年的展览馆,展出有500余幅珍贵照片和100多件实物,系统地展示了全国著名劳模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在那个需要英雄而产生了英雄的时代,穷困的西沟与不甘屈服的西沟人,如矛与盾的尖锐撞击,迸溅出了耀眼的火花,产生出了李顺达、郭玉恩、申纪兰这样的劳模英雄。在展览馆,我们不但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上党这片热土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还通过图片和资料看到了西沟的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种种气象,从而对“西沟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由得从心底为这些革命前辈鼓掌,被他们的事迹感动,被他们的精神

5、感染。他们的事迹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动反映了基层干部矢志不移、服务群众的崇高追求,集中展示了太行儿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示范导向作用。通过这次面对面学习“纪兰精神”,零距离感悟劳模风采,真正触及到了思想深处,进一步涤荡了我们的灵魂,激励了斗志。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当前学习与工作任务都很重要,我们要以劳模为榜样,传承西沟精神,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在实习期间踏实努力,把工作抓深抓细,落实到位,要切实的以良好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充分发

6、挥大学生的风采,做出积极的贡献。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心得“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85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来源: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又据了解:屠呦呦一位在宁波的亲戚在微信中写道:“今天得悉获奖的消息,全家都为她高兴!她却很低调地说:不要宣传。衷心祝福她!她是我们家的骄傲!也是宁波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7、海曙区区长吴胜武也为宁波能走出这样优秀的科学家感到十分自豪,他表示,在学习她追求科学强国、造福人类精神的同时,海曙区将进一步保护好她的旧居。(来源:10月6日 宁波日报)为我们所知,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当晚,受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贺。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

8、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振奋,衷心地祝贺屠呦呦首席研究员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

9、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众所周知,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

10、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屠呦呦40余年来默默无闻的刻苦专研,展示给世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儿”、“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钻劲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悟劲儿”、“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补劲儿”、“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敢劲儿”。设若不具备不为世俗所动、扎扎实实做事的精神,一味地贪

11、图名利,即便是拥有院士的头衔,也是很难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瞩目的。基于此,我们后辈应该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她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她为追求科学保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献身精神;学习她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科学实验而忘我的牺牲精神。只有荡清科研领域的功利思维,科研精神才能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奖杯。但愿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透过这面多棱镜,探讨分析其折射出来的现象与问题,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体会屠呦呦老人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应该说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

12、傲与自豪。但是,有些人却体会不到老人家带领她的科研团队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却说她老人家是“三无科学家”,简直一派胡言。难道非得头顶戴上几顶帽子才算是权威科学家吗?笔者认为,是什么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科学研究项目的带头人能够团结和带领所有研究人员,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并获得世界公认。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屠呦呦老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恐怕这个大奖就不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据京华时报10月7日报道,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

13、家门。“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当孩子长大了,却不愿叫爸妈。这就是屠呦呦老人的坎坷经历,这就是她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医学研究事业,这就是在她身上体现

14、出来的中国科学家无私奉献敬业精神,这就是她不图名、不图利的默默无闻精神,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不讲报酬、只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创业与攀登精神。有了这些精神动力,一个女科学家才能长期坚守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毫不动摇;有了这些精神,她才能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绝不服输;有了这些精神,她才能自力更生,从祖国的中医医学宝库中找到科研的途径,并得到有益启示;有了这些精神,她才能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把自己当作试验品。青蒿素是在第191次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但是,这种难熬的经历是我们这些非科研人员难以想象和难以承受的。而且,不仅她个人要承受失败的精神压力和打击;而且,她要让所有的科研人员

15、经得起这样的考验。说实话,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说实话,他们既要承担自己研究中的每一次失败,又要在失败中为下一次的研究寻找途径;说实话,在失败中他们还要让国家的科研经费获得大家公认的价值;说实话,科研中的失败循环真的难以煎熬,但是她和她的科研团队人员却终于挺过来了。而且,他们的科研成果在攻克世界医学难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获得世界公认的诺贝尔奖,绝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由此可见,要想在诺贝尔奖方面获得更多荣誉,中国科学家们还得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中国科学家并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能让科研项目攀登到科学的顶峰;由此可

16、见,我们只有永远持之以恒地坚守在科学研究的阵地上,我们才能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未来。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才能让我们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信心,充满智慧和勇气,诺贝尔奖会继续等着中国科学家去摘取桂冠。2019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学习感想“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今年1月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颁了奖。人们在赞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被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五个坚持”的铮铮铁骨精神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