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039701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组成(1)基本概念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是一定区域相同物种的集合;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是一定区域内不同物种的集合;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是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包括生命系统)和其生存环境(包括非生命系统)的集合。(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主要指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空气、水分、养分和气候因素等)2.生态平衡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人与输出保持平衡;

2、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3.受损的生态系统(1)受损生态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后导致正常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2)所谓环境问题,就是正常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形成了受损生态系统。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林木蓄积量为只有世界的18。且分布极不均匀

3、,西南、东南、东北多,而西北、华北少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采矿等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草场退化草原面积广大,但草场退化严重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等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降低土地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使下游泥沙增多,河床

4、抬高,引发洪涝灾害等。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约占国土面积的278,已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自然因素(与降水少,大风天数多、植被覆盖率低有关);人为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荒漠化还会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有l56个物种。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工农业的发展等各种活

5、动造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也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三、生态环境保护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包括生态牧业)原则: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措施:第一,加强政策引导。第二,加强农村住区建设。第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必须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

6、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2.保护生物多样性(1)就地保护: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2)迁地保护:通过将野生动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经典例题1.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1)(2)题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

7、国北方一些城市地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增加绿化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及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再污染等问题,试题紧紧贴近现实生活,突出综合能力。(1)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加大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但具体到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热辐射和美化环境。 (2)绿地中使用的杀虫剂,随着大气降水或人工洒水渗透到地表以下,导致也下

8、水污染。题目给出的四种绿化方式中,只有人工草地最贴近地表,杀虫剂最容易被下渗、污染地下水。 【答案】(1)B (2)D2.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l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 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 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仅0O0l米3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

9、01年夏季,码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1)引起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黄河源区断流原因与改变措施。(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资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显示黄河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地下水层变薄;源区图的变化也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同时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却在扩大。这些是造成黄河源头断流的表面现象,考生需从自然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现

10、象变化的原因来答题。(2)第(1)题列举出的原因中,可以发现造成黄河源头断流既有“天灾”又有“人祸”,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凡是这类 对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形成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本题答题也是这样的思路。 【答案】(1)自然原因:大气增温,蒸发加强。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鼠害猖撅(任答一项即可)。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好题精练】一、单项选择题2004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风沙威逼北京域报道,今年

11、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得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此回答13题。3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4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5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 )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

12、境读下图,结合材料回答46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320 km,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4造成河流断流的原因是 ( ) 塔里木河上游大规模开垦,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降水量减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 A。 B。 C D5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可能引发的变化有( )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面积扩大 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6该流域合理整治的措施有 ( ) 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加快开荒,种植粮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A

13、B C D 二、双项选择题读右图,回答7-9题.7.中国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A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B靠天养畜,过度放牧C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 D过度开采地下水8.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A飞播造林种草 B节约用水C围湖造田 D坡地改梯田9.在“我国防护林分布示意图”中,A、B、C、D四个防护林体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是AA BB C C DD 三、综合题10.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共8分)(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风速比荒漠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风速比荒漠_。(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_课题名称:_11我国地域辽阔,众多的江河滋润土地、哺育生灵、形成各不相同的地理环境,判读下面各图,并对下列问题作答: (1)写出图中各河的名称: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