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1000355 上传时间:2017-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沉积岩主要岩石类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沉积岩的主要岩石类型:1)火山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是火山剧烈爆发中产出的火山碎屑堆积物经压实、固结以后形成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质的物态一般指它降落着地时的物理状态,即是固态、液态,抑或是塑性体。固态碎屑包括岩屑、晶屑和玻屑;塑性碎屑包括浆屑,塑性玻屑。火山碎屑岩根据碎屑颗粒大小又可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集块岩:岩石中的火山碎屑粒径大于 50mm 者占 50%以上,常混有火山角砾、火山灰等,分选性差。集块岩多分布于火山口附近或火山管道中,分布范围较窄,可作为寻找古火山口或古火颈的一种标志。火山角砾岩:主要由各种喷出岩的角砾组成,也有其它岩石角砾,角砾棱角明显,也可混入少量晶屑,一般由火山

2、灰胶结,分选性差。该种岩石除分布在火山口附近外,也可分布于离火山口稍远的地区。比较常见。凝灰岩:岩石中大多数的火山碎屑粒度小于 2mm,并且被更细的火山尘及火山灰的次生化学分解物(蛋白石、粘土、碳酸盐等)所胶结。由于火山灰粒度细小,从火山口喷出后在空中可飘浮数百乃至数千公里,所以一般凝灰岩的分布范围很宽,可距火山口很远。它是火山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2)正常碎屑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特别是在陆相沉积物中,分布极为广泛。一般所指的碎屑岩是由 50%以上的碎屑物(包括矿物碎屑及岩石碎屑)组成的岩石。它们的形成主要与外动力地质因素有关,大都为机械破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而成。碎屑

3、岩中,也可混入纯化学沉淀物质与黏土物质,并且多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当这些混入物的含量增多,而超过 50%时,则分别过渡为化学岩或黏土岩。这类岩石按碎屑颗粒大小,又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三种。砾岩:破碎的岩块,经过较长距离的搬运或受到海浪的反复冲击,使棱角消失,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砾石(或称卵石),再经胶结的岩石称为砾岩。砾石直径一般大于 2mm。不同的砾岩,其砾石成分和胶结物各不相同。具砾状结构、层状构造,但层理一般都不发育。若这类岩石中砾石未被磨圆而具明显棱角者,则称为角砾岩。砂岩:是由各种成分的砂粒被胶结而成的岩石,一般所说的砂岩是砂质岩石的总称。其中砂粒直径在 2-0.05mm 之间。胶

4、结物可有泥质、钙质、铁质和硅质等。碎屑成分复杂,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其次为云母,此外,尚有一些重矿物、碳酸盐类矿物和岩屑。这类岩石若按碎屑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粗粒砂岩(砂粒直径 2-0.5mm);中粒砂岩(0.5-0.1mm);细粒砂岩(0.1-0.05mm)。若按碎屑成分又可划分为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在 90%以上,含少量长石及燧石);长石砂岩(石英占 30-60%,长石在 30%以上,尚有少量云母及岩屑);硬砂岩(石英少于 60%,长石 20-30%,岩屑在 20%以上)。粉砂岩:由直径为 0.05-0.005mm 的砂粒经胶结而成,其成分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云母、绿泥石、重矿物及泥质混入物

5、等。岩石外貌颇似泥质岩,但较坚硬,并有粗糙感。第四纪沉积物中的黄土及黄土岩亦属于粉砂岩类。黄土中粉砂粒级占 50%以上,其次是黏土。成分复杂(有石英、长石、碳酸盐及黏土矿物),颜色浅黄或暗黄,质轻而多孔(孔隙占总体积的 40-55%),易研成粉末,含有多量的奇形怪状的钙质结核,无明显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其质点结合力强,常被侵蚀呈陡峭的山崖。我国西北一带广泛分布,最厚可达 400 余米,成为著名的黄土高原。3)黏土岩类:又称泥质岩。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类岩石,约占沉积岩总体积的 50-60%。它是介于碎屑岩与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并具有独特的成分、结构和性质等特征。这类岩石是由含量在 50%以上

6、,直径小于 0.005mm 的物质所组成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黏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及水云母等。尚有少量极为细小的石英、长石、云母、碳酸盐及重矿物等。主要由含铝硅酸盐类矿物的岩石,经化学风化形成的细悬浮物质,被搬运至湖、海盆地或在原地沉积而成。黏土岩的颜色与沉积环境和混入物有关,多呈黑色、褐红色、紫色、红色和绿色等,但也有呈白色或浅灰色者。这类岩石具典型的泥质结构,质地均一,有细腻感。可塑性和吸水性很强,岩石吸水后体积增大。这类岩石因其中黏土矿物颗粒细小,肉眼不能鉴别其成分,一般仅根据其固结程度和结构构造特征进行分类和命名,详细研究则需采用专门的方法。根据其固结程度这类岩石可分为黏土、页岩、泥

7、岩三种。黏土:为松散的土状岩石,含黏土颗粒在 50%以上,黏土与砂之间由于黏土颗粒、砂粒等含量不同,有亚黏土(黏粒含量 10-30%);亚砂土(黏粒含量 3-10%)及砂土(黏粒含量3%)等过渡类型。黏土根据其中所含主要矿物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高岭石黏土;蒙脱石黏土和水云母黏土。页岩:由松散黏土经硬结成岩作用而成。为黏土岩的一种构造变种,它具有能沿层理面分裂成薄片或页片的性质,常可见显微层理,称为页理(页岩亦因此得名),具有页理构造的粘土岩常含有水云母等片状矿物,可由于细小的片状矿物平行排列所致。页岩成分复杂,除各种黏土矿物外,尚有少量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长石等混入物。岩石颜色多种,一般呈灰色

8、、棕色、红色、绿色和黑色等。依混入物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黑色页岩、碳质页岩、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硅质页岩及油页岩等。泥岩:其成分与页岩相似,但层理不发育,具块状构造。4)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这类岩石是由于母岩遭受强烈化学分解作用之后,其中某些风化产物形成水溶液(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搬运到水盆地中,通过蒸发作用、化学反应和在生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沉淀而成的。这类岩石的数量和分布均比碎屑岩和黏土岩少,但它们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本身许多就是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如石灰岩、白云岩、铁质岩、锰质岩、铝质岩、磷块岩等。这类岩石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的是碳酸盐岩,其次是硅质岩。石灰岩:由结晶细小的方解石组成,

9、常含少量白云石、黏土、菱镁矿及石膏等混入物。纯石灰岩常为浅灰色、灰色,当含杂质时为浅黄色、浅红色、灰黑色及黑色等。以加冷稀盐酸强烈起泡为其显著特征。根据石灰岩的成因、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又可分为普通灰岩、生物灰岩、碎屑灰岩和燧石灰岩等。白云岩:主要由细小的白云石组成,尚含少量方解石、石膏、菱镁矿及黏土等。白云岩的外表特征与石灰岩极为相似,但加冷稀盐酸不起泡或起泡微弱,具有粗糙的断面,且风化表面多出现格状溶沟。白云岩中随着方解石含量的增多,有逐渐向石灰岩过渡的类型,如石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石灰岩等。泥灰岩:是碳酸盐岩与黏土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其中黏土含量在 25-50%之间,若黏土含量为 5-25%,

10、则称为泥质灰岩。泥灰岩通常为隐晶质或微粒结构,加冷稀盐酸起泡,且有黄色泥质沉淀物残留。颜色多种,有浅灰、浅黄、浅绿、天蓝、红棕及褐色等。硅质岩:主要由蛋白石、石髓及石英组成,SiOsub2 含量在 70-90%之间,此外尚有黏土、碳酸盐、铁的氧化物等。这类岩石包括硅藻土、燧石岩、碧玉铁质岩和硅华,其中以燧石岩最为常见。燧石岩致密坚硬,锤击之有火花,多呈结核状、透镜状产出,也有呈层状生于碳酸盐岩之中的。颜色多为深灰色和黑色,但也有红色、黄色,甚至白色者。常具隐晶质结构,带状构造。野外记录本的使用及记录格式及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野外记录本是地质工作者记录野外地质现象、数据,描述观测情况的技术资料专

11、用本 ,要保管好,要注意安全保密,不能丢失。另外,野外记录本不是杂记本,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撕页,使用完后上交保管室作技术资料保存。(一)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本由横格纸和方格纸两部分组成。横格纸是专供文字描述、记录用的 ,方格厘米纸是专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用的,两者不能混用。文字描述、记录 :横格纸的页头上有“日期” 、 “地点”两顶,每天出野外工作时都要填写。页头之下的第一行写“路线”及路线编号,例如:路线:学院潘家反虹管刘家村学院。另起一行顶头写“任务” ;其后简述当天计划观察的主要内容。空一行后开始记录第一个观测点。点号:放在横格纸中位置 ,写点号,如 GOO1,G 是观

12、测点的号头(G 是“观”字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一般的记录格式如下:路线 : 任务: G001 位置 : 点性: 描述 :“位置”之后用 l-2 行的文字和数据记录此观测点所处的具体位置。 “点性”即观测点的性质,要写明是什么目的而定这个点的。“描述” :首先简要概括一下此观测点所观察到的主要地质现象概貌,然后再详细描述和记下所测得的各种数据。凡是岩层产状、矿脉产状、构造(节理、断层)产状要单独起行记录在横格中段,如:产状 :230 25 如果在观测点上需要绘素描图、信手剖面图时 ,就在左页(或附页)的方格厘米纸上作图。地质观测点的观察描述 ,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岩性、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关系

13、) 、地层时代、地貌、水文、矿产、岩层产状、标本及编号;必要的素描图、示意图、剖面图、照片等。总之,要看所观察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和取舍。例:G 001位置:白竹境水库水坝南侧坡麓内容: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岩性及化石描述:此点位于磨盘山向斜构造南端北西翼,由下石炭统大塘组组成,岩性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灰岩中含燧石团块及条带,泥质灰岩中局部夹少量白云岩团块及燧石结核。盛产珊瑚如贵州珊瑚、笛管珊瑚 、腕足类大长身贝、大戟贝以及层孔虫等化石。岩层产状 265-275 13-18G 002位置:位于白竹境水库水坝北侧观音山南坡内容:远观断层及其派生的尖棱及箱形(状)褶皱

14、描述:该断层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组( D 2 d )和下石炭统大塘组( C 1 d )灰岩中,形成断裂带。断层走向近南北(区内延伸达 16km ) , 倾角约 300 。上盘为东岗岭组巨厚灰岩,下盘为大塘组薄至中层灰岩。两盘地层明显不连续,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泥盆统融县组,且产状各异。断层上盘岩层在断层面附近非常破碎,形成断裂破碎带,碎裂岩及构造角砾岩沿断裂带分布,断层下盘岩层,由于层薄,在断层面附近因挤压形成各种形态的牵引褶皱。离断层愈远,褶皱逐渐开阔,稀少直至岩层产状恢复正常。地貌景观上,山峰被切割成台阶状地形。牵引褶皱中最明显的为一小型斜歪尖棱背斜和斜歪箱状向斜褶皱。背斜褶皱:东翼较

15、缓,产状为 35 45 西翼较陡,产状为 245 54 横剖面上转折端呈尖棱状。褶皱轴部有明显的虚脱现象,形成马鞍状空隙。在其东翼还发育有一系列小型向斜和背斜。其西翼则为一箱形(状)向斜,向斜:东翼较陡,产状为 245 54 西翼较缓,产状为 40 26 横剖面上转折端较开阔,呈箱形。根据断层面产状,牵引褶皱,上下盘岩层新老关系,可知上(南盘)相对上升,下盘(东盘)相对下降,故为一逆断层。(二)三大岩类岩性的描述 1、岩浆岩观察描述:一般按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次生变化顺序进行。颜色 :要定出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等。

16、结构:首先据矿物颗粒大小匀称程度 ,把岩石结构定为斑状结构,还是等粒结构;若为等粒结构,则根据结晶程度分出显晶质、隐晶质、玻璃质;显晶质还要细分为粗粒(5mm) 、中粒(2-5mm)、细粒(2mm)。若为斑状结构,先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拉大小及在岩石中的含量,然后描述基质部分。构造 :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情况和充填方式所反映的形态特征。例如深成岩中的矿物分布均匀,无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块状构造。喷出岩中常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和流纹构造。jkl;次生变化 :岩浆岩固结后,由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这些现象也应描述。如橄榄石易变成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描述举例 :n 号标本或露头岩石为黑灰色 ,风化面略显黑绿色;中粒结构,颗粒 一般在 2-3.5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和辉石,各占 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