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0019481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医千古一绝:迎随补泻针法的千年误解 今天给大家讲讲武当祝氏道医的迎随补泻体系。我们的理解与后世对迎随补泻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传统的迎随补泻针法,是建立在经脉单向运行基础上的,以顺经为补逆经为泻。比如传统认为足三阳从头走足,那么针刺时针尖朝向足部的方向为补,朝头部的方向为泻。但是在祝华英道长丹道修炼胎息内证过程中,发现人体所有经脉本身都是升极而降,降极而升的,本身就具备正反双向升降运动.经脉的双向升降运动内经里称为经脉的“来去”,也称为顺逆。那么什么才是内经里真正的迎随补泻呢?这个我们先看看内经的原文: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

2、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这句话都以为是联系后面的迎随针法来讲的,其实不是,我们来看看原文:“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粗守关,关为关口,古代医家多解释为四肢关节,意为粗工只知道徒守四

3、肢关节。其实不然,古代道家有关窍一说,人体中的任何部位都有气机的聚集,部位的功能与经脉之气的运动有关系,故于练功过程中特别强调这些部位,对这些部位统称为关窍,比如任督二脉上身后督脉有三关,身前有上中下三丹田。道家修炼宝典大成捷要有详细介绍:(学习中医者也应当了解我们人身之中关键的关窍)“夫人身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是也。尾闾在夹脊尽头之处,其关通内肾之窍,上行乃一条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黄河,此阳气上升之路。直上至第七节,与内肾两相对处,谓之夹脊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玉枕关;此身后三关也。人身前有三田:泥丸、土釜、华池是也。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其穴在眉心,入内一寸

4、为明堂宫,再入内一寸为洞房宫,再入内一寸为泥丸宫,即上丹田。眉心之下,向口中有二窍,即口内上腭,谓之鼻梁金桥,又曰上鹊桥;舌下亦有两窍,下通气管喉咙,盖颌下硬骨为喉,乃内外气出入之处也。颔下软骨为咽,乃进饮食通肠胃之所也。其气管有十二节,各曰十二重楼,直下接肺窍以至于心。心下有一窍,名曰绛宫,乃龙虎交会之处也。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间一穴,方圆一寸二分,乃藏炁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上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总计八寸四分,合天地之全数,人身一天地也。

5、脐门内,号生门,中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走泄之处。脐之后、肾之前,中间一穴,名曰偃月炉,又曰炁海。稍下一寸二分,名曰华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左明堂、右洞房,亦是虚间一穴,方圆一寸二分。此处有二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强名曰玄关,乃无中生有之处,炼精炼到精满炁足,自然产出真一之炁,玄关自开。又云:人身中有修炼金丹三窍,不可不知也。上窍离宫心位,外阳而内阴,中藏元神,为性,汞、龙、灵山是也;下窍是坎宫肾位,外阴而内阳,中藏元炁,为命、铅、虎,炁穴是也,以及命宫、坤炉、生门、密户皆此一处。人能凭真意、元神下凝命宫,自然超生了死。此上下二窍中间,又有养胎一窍,是空洞之

6、所,虚无之窟,乃人身之正中,在心下脐上,黄庭之处,中丹田是也。此人一身之关窍也。”那么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这个关窍其实特指穴位。粗工只知道死守穴位,却不了解穴位之中经气、气血正邪之往来。这个经脉之气血的运动才是上守机。这个机,就是特指的经脉之气来去往返的灵机运动。这个气机的运动是“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也就是说气机的运动是有往来的,而我们必须在临床中通过脉诊参合症状诊断十二经脉的升降往来之机。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

7、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道者,阴阳混沌一气而未分,至虚至静,故无升降出入之运动,凡生化,已失先天虚无元气之大道状态。为什么九针后来叫灵枢?灵是指经脉内之神气,枢指枢机,枢古为门轴,可开可阖。灵枢合起来理解为人身的神气在经脉内开阖往来。你们见过枢机是单向的吗?枢机都是内外往来开阖的。故言“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所以气机运行之道是往来升降。由此段经文可以知道,气机运行本就是往来顺逆运动的。这个是经脉之气的运动之机。而后一段文字讲的是经脉之气的正虚邪实,导致了经

8、脉不能正常升降往来,那么就需要补虚泻实,达到经脉上下往来相应,表里经脉出入互生。邪气实则泻,虚则补;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什么是迎而夺之?迎,迎接、迎向的意思。迎而夺之指的是找到邪气充实所在的地方,用泻法而消弱邪气。比如胃火实证,胃火炎炎盛于胃经上端而导致牙龈肿痛、口舌生疮,那么就应当在上部胃火盛的地方取穴迎而夺之,泻其上炎之火。因为胃火有余火性炎上会导致胃经升而不降,这样胃经就不能正常的升降往来。但如果是虚火上炎,则不可用迎而夺之之法,虚火当引火下降。于邪气实的地方深刺行针,得气摇大针孔使泻有出路,泻邪气于外,此谓泻邪。这个就是迎而夺之,而非什么逆经为泻。追而济之谓之补,追是追

9、随。追什么呢?就是找到经气不足的地方,用补法补益其虚,故谓之追而济之,济是给予、补益的意思。用针法里面的补法,浅刺之,得气后留针以为补,出针快而疾按其针孔,以免所补之气外泄。以补虚泻实的治疗法则去平衡上下表里左右阴阳,就是迎随补泻的真意。而非不着边际的顺经为补,逆经为泄。如何得知左右十二经脉何处实何处虚呢?这个可以从灵枢经的人迎脉口双诊脉法轻松诊断出来病在哪一组表里经脉上,邪气盛于经脉何处,正气不足于经脉何处,有了清楚的诊断后,就可以应用补虚泻实的原则去平衡左右表里阴阳。所以这句话讲的是补泻的临床操作法则,而不是针法的操作手法。黄褐色,湿,软塑可塑,含少量粉粒,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分布于卵石层之上。稍密,该层有轻微摇震反应,干强度较差,部分地段接近与粉砂。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与砂卵石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