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

上传人:j**** 文档编号:100018357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 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情分析多数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深得老师赞赏。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较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仍有个别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书写不认真,不愿思考问题,上课开小差,依赖老师讲解,依赖同学的帮助,作业喜欢与同学对题。讲课时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趣,和学生融为一体。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课件,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展示课作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提出问题: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怎样画?(可以先量出三角形纸片的各边长和各个角的度数,再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边、角分别和已知的三角形纸片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样作出的三角形一定与已知的三角形纸片全等)这是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来作图那么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导入新课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

3、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结果作补充交流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只给定一个角时: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归纳:有四种可能即: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有一边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三内角不能保证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cm、8cm、10cm你能画出

4、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全等吗?1作图方法:先画一线段AB,使得AB=6cm,再分别以A、B为圆心,8cm、10cm为半径画弧,两弧交点记作C,连结线段AC、BC,就可以得到三角形ABC,使得它们的边长分别为AB=6cm,AC=8cm,BC=10cm2以小组为单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都能够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全等的3特殊的三角形有这样的规律,要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根据前面作法,同样可以作出一个三角形ABC,使AB=AB、AC=AC、BC=BC将ABC剪下,发现两三角形重合这反映了一个规律: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

5、或“SSS”用上面的规律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所以“SSS”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请看例题例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结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分析要证ABDACD,可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因为D是BC的中点所以BD=DC在ABD和ACD中所以ABDACD(SSS)生活实践的有关知识:用三根木条钉成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常利用三角形做支架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随堂练习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A D B C 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索得到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发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规律SSS并利用它可以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作业课件上的思考题板书设计122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一、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SSS)二、例三、课堂练习四、小结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合课件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过程课堂比较活跃,积极性高。但是有部分同学还有些欠缺,希望下去要多总结多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