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001266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长和壮大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驰名品牌,有效带动了农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推进“三化”进程,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弱化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一)农畜产品加工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农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整体规模迅速扩大,特别在“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全区年销售收入100万元

2、以上的加工企业有1541家,总资产691亿元,从业人员33万人,实现销售收入874.5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 约占全区工业增加值近四分之一。实现利润67.6,上交税金28.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927家, 总资产664亿元,从业人员30.4万人,实现销售收入85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实现利润66亿元,上交税金28亿元。(二)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现有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927家。其中超过百亿元以上企业两家(伊利、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超10亿元以上企业9家,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超亿元以上企业114家,实现销售收入652亿元;国

3、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销售收入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57%。有以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华资为代表的农畜产品加工上市企业8家。涌现出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维信、华资、科尔沁牛业、草原兴发、草原伊盛、恒丰、呱呱叫、河套酒业、淳江油脂、金宇、亿利、宇航人、奈伦、富广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对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三)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全区共有310种农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居全国第二位,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畅销全国,绿色食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10%左右。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河套(面粉)、塞飞亚、河套(

4、酒)、草原(糖)、小肥羊等16个品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使内蒙古成为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少数民族省区,大大提高了内蒙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的影响。(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已经形成和确立了乳、肉、绒毛、粮油、马铃薯、饲料饲草、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果蔬加工、中蒙药和生物制药等九大优势产业,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区资源特点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农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五)成为以工补农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5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989元,其中有1000元来自于农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占33%。农畜产品加工链条约辐射农牧户142万户,占农牧户总户数的36%以

5、上。在发展的同时,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多数产品加工层次浅,竞争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三是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集约化水平低。四是农畜产品加工与原料生产者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五是为农畜产品生产的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在保持与扩大乳、绒、牛羊肉加工在

6、全国的领先地位基础上,加快和推进粮油、马铃薯、果蔬、饲草饲料、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加工业的发展,不断打造草原绿色品牌,提高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发展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以质取胜。依托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和无污染的绿色品牌。坚持科技创新,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扩大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三)主要奋斗目标到2010年,农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90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530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

7、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5%左右;促进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向优势区域集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达到150家,其中超100亿元的力争达到4家,超50亿的力争达到10家,超过1亿元的达到136家;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畜产品加工业驰名商标达到15个以上;创造就业岗位60万个。农牧民人均从农畜产品加工业中得到的收入达到200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三、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乳品加工业以高起点、集团化、规模化乳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调整产品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重点提升产品档次,实现乳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乳业

8、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大力增强我区乳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综合竞争力,确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依托伊利、蒙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办法,加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广阔的天然绿色保健液态乳系列和发酵乳制品,以及替代进口的中高档婴儿保健强化乳粉,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乳品加工企业年处理鲜奶达到1320万吨,奶制品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力争伊利、蒙牛两大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家进入世界乳业20强。围绕伊利、蒙牛、瑞士雀巢等龙头企业,重点

9、建设土默川平原区、河套平原农业区、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和西辽河平原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岭西区等五大区域乳业基地和乳品加工业项目,形成乳品加工产业集群。(二)肉类加工业以牛羊肉加工业为重点,全面发展我区肉类,确立我区肉类加工在全国的地位优势。按照国际肉类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综合加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入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各具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肉类加工产品,大力提高肉类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以牛羊冷却肉为主的产品系列,加大对禽畜内脏及毛、骨、血等附加产品的综合开发,发展生化制药,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品牌经营为切入点,再创

10、一批草原绿色无污染的肉类品牌,确保牛羊肉加工在全国的知名度及领先地位,积极扶持我区肉类加工企业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到2010年肉类综合加工率达到85%,其中羊肉加工率达到77.5%;牛肉加工率达到87.5%。肉类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27%。以草原兴发、草原伊盛肉业、科尔沁牛业、远大肉牛、元盛肉羊、蒙羊、蒙港肉联、小肥羊、金锣集团、得利斯等龙头企业为主,重点建设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赤峰北部和沿黄河两岸肉羊生产基地的加工项目,以及通辽、赤峰、锡林郭勒草原等农区、草原区、半农半牧区相结合的肉牛生产和城郊育肥肉牛生产加工项

11、目;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中西部地区猪肉生产基地的加工项目。(三)绒毛(皮革)加工业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通过开发功能性产品,不断增加羊绒、羊毛、皮革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瞄准国内外两大市场进行品牌经营,整合资源,提高羊绒产业集中度,提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引入国际品牌设计理念,发展境外加工厂、建立营销网络,稳定鄂尔多斯、鹿王等名牌羊绒制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确立内蒙古羊绒产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细羊毛、驼绒、皮革加工业,提高产品档次,以现有加工企业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和品牌宣传,扩大生产规模,开

12、发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羊绒制品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6%,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60%和70%以上;皮革加工率达到50%以上,羊毛、皮革制品销售收入达到43亿元。围绕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盘古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以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巴彦淖尔为主的西部绒毛(皮革)加工和以赤峰、通辽为主的东部绒毛(皮革)加工生产项目。(四)粮油加工业以玉米、小麦、大豆、油料、杂粮豆(燕麦、荞麦、绿豆等)、水稻等粮油加工为重点,调整粮油加工品种和产品结构,扩大加工转化能力。建设一批优质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以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实现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

13、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质粮油生产、加工、转化、运销相结合的新型粮油加工产业链,促进粮油加工产业升级和粮油加工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粮油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食品、饲草料、生物化工、医药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重点行业,不断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的同时,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企业增效。到2010年粮食油料综合加工转化率达83%。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恒丰集团、大公实业、华蒙金河、呱呱叫葵花籽深加工、淳江油脂大豆深加工、通辽大华粮油、梅花味精、三星益成优质水稻深加工、杭锦旗三星油脂淀粉等龙头企业为主,重点建设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阴山

14、和燕山丘陵区、松嫩平原和西辽河流域的粮油加工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原料供给。(五)马铃薯加工业坚持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提高加工企业的转化能力,继续加快马铃薯加工转化步伐,大力发展各种不同工业用途的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以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为突破,提高马铃薯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拓展加工领域,重点发展马铃薯精淀粉、颗粒粉生产项目及薯条、薯片和膨化食品。巩固和稳定现有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和壮大奈伦、富广、海拉尔麦福劳、海德食品、华欧淀粉、正丰、鹤声薯业、三联、飞马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马铃薯年加工转化率达到25%,

15、销售收入达30亿元。重点建设以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为中心的阴山南北麓和大兴安岭岭东南三大区域内马铃薯生产基地和加工项目,形成竞争力较强的马铃薯产业集群。(六)饲草饲料加工业以草原资源和牧草基地为依托,实施扶优扶强扶大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隆富、草原万旗、特牧牧业、正大、大地、希望、金河、海拉尔饲料、宏泰大地、昌河饲料等一批以天然草产品、人工草产品、牧草种子生产、饲草饲料加工为主具有市场竞争力,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创造我区特有绿色草产品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天然草原打贮草量达到820万吨、人工多年生牧草819.8万吨,青贮

16、饲料4110.7万吨,转化农作物秸秆2000万吨,年产牧草种子3万吨,生产饲料总产量达450万吨。实现产值251.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0家,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25家,反刍家畜专用高科技添加剂示范和生产企业10家,并大力宣传和创建23反刍饲料名牌产品,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基本实现自给。重点建设33个牧业旗县和农区、半农半牧区,大兴安岭东西麓、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西辽河流域的天然草产品、人工草产品及青贮饲料生产基地和加工项目。(七)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加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沙棘、沙柳、山杏、苁蓉、枸杞、甘草、蕨菜、蓝莓、苦豆子、锁阳、麻黄、食用菌、鹿、珍禽等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以及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重点扶持资源优势明显、比较优势突出、技术水平领先、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提高人体健康和生命的特色产品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