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0003685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内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

2、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3)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归纳总结“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1)铁路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公路20世纪

3、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的发展(1)邮政清朝后期:1896年,清政府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4、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的“客邮”。(2)电报电信清朝后期: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观。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3)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图示解史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1)1872年,创办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3)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

5、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5)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6)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1)传入中国:1896年。(2)第一部自制影片:1905年,定军山。(3)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4)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5)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3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

6、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4互联网的兴起(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

8、,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针对练1(2018资阳一模,30)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9、。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A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错误;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考点二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

10、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

11、,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外因: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影响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

12、化的思想武器。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针对练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5月模拟,28)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是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D解析材料未体现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外国侵略的过

13、程中中国近代交通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错误;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晚清中国交通是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发展的,说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因而其发展丧失完全独立性,故D项正确。素养感悟家国情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材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

14、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要求:从材料中找出近代天津社会生活“洋气”的原因。信息:答案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材料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

15、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极力阻挠近代铁路修建,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和近代中国阻碍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试答: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资金、燃料不足的困难。(2)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材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