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word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5页
文档ID:47709833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word_第1页
1/5

5. 5建筑沉降观测5.5.1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 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5.5.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 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 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 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 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着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 (沟)处;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9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咼炉等咼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 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5.5.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 (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1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2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 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3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形式可按本规范第 D. 0. 1条的规定执行;4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 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5.5.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范第3.0.5条的规定确定5.5.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1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咼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 后开始观测;2)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 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施工均匀 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3) 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 2〜3个月观测一次;2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3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 2〜3d一次的连续观测;4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 lOOd的沉降速率小于0. 01〜0. 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5.5.6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级、一级沉降观测,应按本规范第 4. 4节的规定执行;2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 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3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4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5.5.7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根据需要,可按公式 (5 . 5. 7— 1)、(5 . 5. 7-2)计算基础或构件的倾斜或弯曲量:1基础或构件倾斜度W口= (5a—期力工 (5, 5. 7-1)式中也、罚——基础或构件倾斜方向上A. B两点的沉降応(mm):「 入B两点间的距离(mm)*2基础相对弯曲度人暑人=[瓯一6 + 抚)]/L ⑸ 5. 7-2)式中 局——加础中点的沉降蛍(mm);『險 基础两个端点的沉降啟(mm);L——基础两个端点间的距离 儿注:弯曲量以向匕凸起为正,反之为负*5.5.8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1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3沉降观测成果表;4时间一荷载一沉降量曲线图(本规范附录E);5等沉降曲线图(本规范附录E)6.2建筑主体倾斜观测6.2.1建筑主体倾斜观测应测定建筑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固定点或上层相对于下层观测点的倾 斜度、倾斜方向及倾斜速率。

刚性建筑的整体倾斜,可通过测量顶面或基础的差异沉降来间接确定6.2.2主体倾斜观测点和测站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从建筑外部观测时,测站点的点位应选在与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距照准目标 1. 5〜2. 0倍目标高度的固定位置当利用建筑内部竖向通道观测时,可将通道底部中心点作为测站点;2对于整体倾斜,观测点及底部固定点应沿着对应测站点的建筑主体竖直线,在顶部和底部上下对应布 设;对于分层倾斜,应按分层部位上下对应布设;3按前方交会法布设的测站点,基线端点的选设应顾及测距或长度丈量的要求按方向线水平角法布设 的测站点,应设置好定向点6.2.3主体倾斜观测点位的标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顶部和墙体上的观测点标志可采用埋人式照准标志当有特殊要求时,应专门设计;2不便埋设标志的塔形、圆形建筑以及竖直构件,可以照准视线所切同高边缘确定的位置或用高度角控 制的位置作为观测点位;3位于地面的测站点和定向点,可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使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混凝土标石; 4对于一次性倾斜观测项目,观测点标志可采用标记形式或直接利用符合位置与照准要求的建筑特征部 位,测站点可采用小标石或临时性标志。

6.2.4主体倾斜观测的精度可根据给定的倾斜量允许值,按本规范第 3. 0. 5条的规定确定当由基础倾斜间接确定建筑整体倾斜时,基础差异沉降的观测精度应按本规范第 3. 0. 5条的规定确定6.2.5主体倾斜观测的周期可视倾斜速度每I〜3个月观测一次当遇基础附近因大量堆载或卸载、 场地降雨长期积水等而导致倾斜速度加快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施工期间的观测周期,可根据要求 按照本规范第5. 5. 5条的规定确定倾斜观测应避开强日照和风荷载影响大的时间段6.2.6当从建筑或构件的外部观测主体倾斜时,宜选用下列经纬仪观测法:1投点法观测时,应在底部观测点位置安置水平读数尺等量测设施 在每测站安置经纬仪投影时,应按正倒镜法测出每对上下观测点标志间的水平位移分量, 再按矢量相加法求得水平位移值(倾斜量)和位移方向(倾斜方向);2测水平角法对塔形、圆形建筑或构件,每测站的观测应以定向点作为零方向,测出各观测点的方向 值和至底部中心的距离,计算顶部中心相对底部中心的水平位移分量对矩形建筑,可在每测站直接观 测顶部观测点与底部观测点之间的夹角或上层观测点与下层观测点之间的夹角, 以所测角值与距离值计算整体的或分层的水平位移分量和位移方向;3前方交会法。

所选基线应与观测点组成最佳构形,交会角宜在 60°〜120水平位移计算,可 采用直接由两周期观测方向值之差解算坐标变化量的方向差交会法, 亦可采用按每周期计算观测点坐标 值,再以坐标差计算水平位移的方法627当利用建筑或构件的顶部与底部之间的竖向通视条件进行主体倾斜观测时, 宜选用下列观测方法:1激光铅直仪观测法应在顶部适当位置安置接收靶,在其垂线下的地面或地板上安置激光铅直仪 或激光经纬仪,按一定周期观测,在接收靶上直接读取或量出顶部的水平位移量和位移方向作业中仪 器应严格置平、对中,应旋转180观测两次取其中数对超高层建筑,当仪器设在楼体内部时,应考 虑大气湍流影响;2激光位移计自动记录法位移计宜安置在建筑底层或地下室地板上,接收装置可设在顶层或需要观测 的楼层,激光通道可利用未使用的电梯井或楼梯间隔,测试室宜选在靠近顶部的楼层内当位移计发射 激光时,从测试室的光线示波器上可直接获取位移图像及有关参数,并自动记录成果;3正、倒垂线法垂线宜选用直径0. 6〜1. 2mm勺不锈钢丝或因瓦丝,并采用无缝钢管保护采用正垂 线法时,垂线上端可锚固在通道顶部或所需高度处设置的支点上采用倒垂线法时,垂线下端可固定在 锚块上,上端设浮筒。

用来稳定重锤、浮子的油箱中应装有阻尼液观测时,由观测墩上安置的坐标仪、 光学垂线仪、电感式垂线仪等量测设备,按一定周期测出各测点的水平位移量;4吊垂球法应在顶部或所需高度处的观测点位置上,直接或支出一点悬挂适当重量的垂球,在垂线下 的底部固定毫米格网读数板等读数设备, 直接读取或量出上部观测点相对底部观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和位移方向6.2.8当利用相对沉降量间接确定建筑整体倾斜时,可选用下列方法:1倾斜仪测记法可采用水管式倾斜仪、水平摆倾斜仪、气泡倾斜仪或电子倾斜仪进行观测倾斜 仪应具有连续读数、自动记录和数字传输的功能监测建筑上部层面倾斜时,仪器可安置在建筑顶层或 需要观测的楼层的楼板上监测基础倾斜时,仪器可安置在基础面上,以所测楼层或基础面的水平倾角 变化值反映和分析建筑倾斜的变化程度;2测定基础沉降差法可按本规范第5. 5节有关规定,在基础上选设观测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以所 测各周期基础的沉降差换算求得建筑整体倾斜度及倾斜方向6.2.9当建筑立面上观测点数量多或倾斜变形量大时,可采用激光扫描或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 具体技术要求应另行设计6.2.10倾斜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1倾斜观测点位布置图;2倾斜观测成果表;3主体倾斜曲线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