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微学本+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xftxx****915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5.26KB
约10页
文档ID:359933556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微学本+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1/10

大学之道【微知识——知识扫描】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大学之道,在明 (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2.古今异义大学之道( )3.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 )(2).先齐其家( )4.一词多义明(1)在明明德( )(2)在明明德( )道(1)则近道矣(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道芷阳间行( )(4)会天大雨,道不通( )修(1)先修其身( )(2)修守战之具( )(3)邹忌修八尺有余( )5.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微练习——传记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7题。

曾子耘瓜曾子①耘瓜,误斩其根,曾皙②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日:“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③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④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曾皙: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③瞍: 瞎子 ④殪:杀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也参得罪于大人 向:向着,朝向B.参来,勿内 内:通“纳”,使进入C.援琴而歌 歌:唱歌D.委身以待暴怒 委身:放弃身体2、与“欣然而起”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徐而察之 B.索而杀之C.垂拱而治 D.吾恂恂而起,视其缶3、与“知其体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D.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曾参由于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但他毫无怨言,援琴而歌,希望父亲听见歌声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

B.本文主要记叙曾参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的故事,说明作为父亲不应该对儿子下毒手C.本文引用孔子的故事,意在谴责曾参作为儿子,不应该陷父亲于不义,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D.孔子所认为的孝是作为儿子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以免陷父亲于不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C.妻适市反 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6.翻译下列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7.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微专题——经典阅读】曾子“三省吾身”的内涵曾子是儒家学派早期的杰出代表,他在《论语·学而》“三省吾身”章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反省式人生哲学作为孔孟之间的传承人物,曾子在孔子修身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修心的观点,对孟荀及后世“心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曾子的人生理想是成为道德高尚的 君子,并向往圣人的境界曾子的自省与修心哲学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重视修身,《论语·学而》的“三省吾身”章是儒家修身思想至关重要的篇章,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修身思想是儒家修身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理解何为“吾日三省吾身”,对于我们认识曾子的修身思想,了解儒家的修身文化大有裨益 1. “谋”与“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曾子每日三省己身的第一个层次,指的是对自己的事业负责,或可理解为对别人交代的事情尽心皇侃认为:“‘为人谋而不忠乎’者,忠,中心也言为他人图谋事,当尽我中心也,岂可心而不尽忠乎?所以三省视察,恐失也刘宝楠这样训解到:“诚、实义同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故臣之于君有诚心事之,亦谓之忠曾子每日反省自己是否替别人尽心竭力地办事,尽忠在为人谋中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国人对“忠”的追求,贯彻古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忠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今日,我们可以赋予“忠”更加丰富的含义,所谓“忠”,已脱离了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我们为人尽忠的对象已更加广泛 以诚心做事,对自己应当完成的事情尽职尽责,是忠于自己的本心。

对他人相托之事尽力,则又是忠于朋友之交,忠于同事之谊,甚至于素不相识之人的托付亦能完成,是忠于一诺千金对于“忠”的反思实际上是另一种检验自己是否知行合一的标尺以“忠”与否的行为与“与人谋”的初心核验,义正心诚,有始有终才是君子应当具备的道德品格与人生追求 2. “交”与“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曾子每日三省己身的第二个层次,即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注重“信”郑玄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刘宝楠 进一步解释“同志者,谓两人不共学而所志相同刘宝楠《论语正义》记载:“《说文解字》云:‘交,胫也从大,象交形’朋友与己两人相会和亦得称交《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根据经学家的解释,这里的“朋友”应当定义为志趣相投,共同学习,并且有共同追求的人中国古代有“五伦”之说,即:父母、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其相应的伦理道德要求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因此,“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曾子每日三省己身的重要方面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朋友,才能够取得朋友的信任,做到言而有信,进而达到“义”的要求所以曾子以是否能够信守于人而自省钱穆也曾经评价到:“‘朋友’一伦,重在‘信’。

我信你,你信我,互信才能互助,相亲相爱 《论语·学而 》:“有子曰 :‘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将其解释为: “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从这句话出发,我们可以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做进一步的 解读朋友即为志同道合之人,在与朋友相交的过程中,所做的约定应当是符合“义”的,因为符合“义”,所以必须守信也正因为其符合“义”,故而不失信因此曾子对和朋友交往的反省,内涵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反思自己行为是否做到“信”之前,必然有关于与朋友所订之约,所作之事是否符合“义”的思考因此,“信”与“义”既是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准则,又是个人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做人应谨守诚信,秉持忠义,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君子,从“义”出发,信守于“义”,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产生正面的影响 3. “传”与“”传不习乎”是曾子每日三省己身的第三个层次,曾子在反省了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之后,进一步反省自己有没有充分温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业,有没有完整回顾已学的知识,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儒家重视修身,而修身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修德曾子以自己本身的学习作为反思对象,以求道德的不断内化而此句的“”,既是三省吾身的重要途径,也是曾子省身哲学的最终目的。

刘宝楠《论语正义》谈到:“郑《注》云:‘鲁读传为专’今从古藏氏庸辑郑《注》释云:‘此传字从专得声鲁论故省用作专郑以古论作传于义益明’《吕氏春秋》曰:“古之学者说义必称师,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所专之业不习则惰弃师说,与叛同科故曾子以此自省反省师长所传 授的符合于“义”的知识,既是对师长尊敬的表现,也是对自身道德发展的要求传”和“”要实现互 动互促,通过“传”来指导和影响“”,再通过“”加深对“传”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传不习乎”是曾子每日三省己身的路径三省吾身”的前两个层次讲的是更好地尽忠和谋划,履行 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而反省的结果最终必然要归结到“”字之上,只有通过“”,反省才是有作用有意义的,“”所强调的是内省的自觉性和效率学”是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学”是接纳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是温习和回顾旧知识的阶段,“学”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了循环上升、不断进步的学习过程所以“学”和“”二字通常放在一起讲而“学”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文化知识,也涵盖生活各个层面只有通过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已经获得的实践经验,才能于反思之后获得进步和发展学”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在“学”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规范学习过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不同的指向,但是它们内在的 逻辑理路是统一的朱熹亦认为,“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忠”与“信”都可以落实于“”字的功夫之上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对事业和他人尽责,是外在的要求,“”是对自己负责,是内在的对自己的规范为人谋和与朋友交都是个人不断学习的过程,“促进“忠”、“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甚至是决定修身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不断地、更好地“”,才能够谨守“忠”、“信”与“义”,才能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事实上,曾子在儒家“修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更加重视“修心”的道德实践微技能——阅读赏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永远的布衣曾子孙守名说曾子是位布衣,似乎有些牵强,史载他为了养活父母曾经在莒地做过很短时间的“得粟三秉”的官职;但我总觉得他的这个官做得多少有些身不由己,曾子的骨子里有着太多的铮铮之音,与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喧嚣与尘世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同,他的不苟同于权贵更多的是一种济世的理想和品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