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一辩稿第一篇: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一辩稿 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感谢刚才对方辩友的陈述,对方辩友将温饱和道德作为先后条件关系来论述,而我方坚持认为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毕竟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定义:温饱并不等同于生存,温饱指的是穿得暖,吃得饱,是建立在人活着的基础上的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使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就是没有A就必然没有B的存在放在这里也就是说,没有温饱就必然无法谈道德,这很显然是错误的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个人层面来讲,道德是人的天性,是无条件的,是人与兽最大的区别之一,也是它驱使我们走向文明试看,古往今来,没有解决温饱的社会比比皆是,难道他们就不谈道德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时常食不果腹,甚至饿死的人都不计其数,可他们依然遵守着纪律和道德底线,没有因为饥饿寒冷而去偷去抢这不是正说明在没有温饱的条件下也是可以谈道德的吗?可见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第二,从温饱与道德的关系上来看,二者并不是决定关系,更不是先后条件关系,而是并存关系。
荀子曾说:“争则乱,乱则穷在连道德都不讲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得到温饱,只能是越走越穷没有道德的约束,人们就不会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创造财富!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不去谈道德,只是用爪子和牙齿来横决天下,恐怕人类早就不复存在了吧! 第三,从人生价值的更高层面上来说,生存也并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我们抛开“谈论”的字面意思,深层次地去理解,就好比我要跟对方三辩小哥“谈恋爱”,我们是仅仅坐下来说说“恋爱”,还是用实际行动表现各自的感情?那么下面再来看看我们的“谈论道德”古有 今有 他们都是用生命作为交换来实现“大义”只有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性,道德才会长存于世 最后,我想用雨果的一句话倡议大家,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人们高尚的精神食粮,不应该用物质化的东西作为衡量的标准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温饱不是谈论道德的必要条件 谢谢大家 第二篇: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四辩 各位评委、正方的辩友、各位朋友: 你们好! 作为反方四辩,我的发言分成三部分 一、简评正方四辩之文(以红色字体显示部分引自正方四辩文) 道德是在人类出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温饱。
但这恰恰证明了我方的观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其一,即使按照正方四辩的说法,人类生存的基本生存需求是温饱,但主观的需求能否在客观现实中得到实现,两者之间并不是等同的关系,也就是说,有需求不代表就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要说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就是在现代社会,温饱问题仍然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而道德的产生并不是在人类生活水准达到温饱状态时方才产生的,此外,道德也不会因为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就不存在,就可以放弃不谈 其二,正方四辩以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就推理出此结论: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不知其理论与事实依据何在?如此简单的推理方式,确人感到有点似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证明圆周率时,一个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已经证明圆周率是3.14.,老师问曰:你如何证明的呢?学生答:因为它是圆周率!无语! 由此可见,事实和对方辩友的观点相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则属于物质范畴,可见温饱决定道德,这又说明了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我方从不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定理,但是,在此要告诉正方四辩,物质与意识概念在逻辑学上是属概念,而温饱与道德概念分属物质与意识概念的种概念,属概念包含的种概念众多,两属概念之间为从属关系并不代表其包含的所有种概念之间都存在从属关系。
具体来说,按照正方四辩上述推论,实际上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温饱又属于物质范畴,所以,温饱可以决定意识所包含的一切种概念!也就是说:温饱可以决定意识所涉及的一切问题(温饱决定论)!此演绎法完全违背逻辑学法则,因此,其推论: “可见温饱决定道德” 必错! 既然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那么,温饱则是谈道德的基础什么又是基础呢?汉语词典对基础的定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由此可见,温饱是谈道德的根本或起点没有温饱这个起点,怎么会有道德谈呢?显然,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其一,正方四辨以“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为前提演绎推理出:“温饱则是谈道德的基础”结论,以“温饱”概念代“物质文明建设”概念,以“道德”概念代“精神文明建设”概念实则,前者与后者概念之内涵与外延不同,不能随意替换,此属偷换概念其演绎推理的过程也已违背逻辑学法则,其结论: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也不成立 其二,“道德”的产生不是在人类生活水准完全达到“温饱”状态下方才产生的关于精神文明的特点,请正方四辩阅读此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摘自《人民日报》“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一文) 其三,按照正方四辨此逻辑推论,人们生活的起点是“温饱”,请问正方四辨,中国乃至全世界众多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群体的起点为何?这些群体岂不是没有起点吗!既然没有了起点,他们处于何种状态?温饱线以下的群体岂不是没有道德可言吗? 我们可以举出一个最基本的、最普遍、客观的例子——从人类产生,他们首先寻求的则是生存下去的环境和满足自身发展的所需,温饱则是必要条件请问对方辩友,人类是因为谈道德而繁衍到现在吗?如果他们放弃温饱而谈道德,现在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其一,人类寻求生存环境和满足自身发展的所需,温饱是其追求,能不能达到温饱这个程度不是人们一厢情愿之事,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更是如此,道德的产生又怎能以温饱为其必要条件呢!请正方四辩仔细阅读人类发展史 其二,人类的繁衍也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影响人类的繁衍即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与道德伦理怎会无关,婚姻法不就是道德的法律表现形式吗?此外,请对方四辨认真学习下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就包括社会公德、家庭道德教育等内容。
以及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都是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八荣八耻”应属意识形态范畴,请问正方四辨,你前文所述此段内容: “意识能保证我们的温饱?那我们都去谈道德好了,还用上班领那点可怜的薪水?” 又如何解释,岂不是前后矛盾! 二、关于正方辩友辩文中所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 1、立论含糊其词 温饱是解决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不是解决道德的必要条件这是两个命题且看对方辩友和我方辩友是如何立论的: ——对方立论——不能脱离实际的温饱来空谈或者空行道德 ——我方立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温饱前加一个“实际的”,在谈前加个“空”,在道德前加个“空行”,那么请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立论----“一定程度的”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我方的意思是,定语是不能随便加的是即是,否即否,这才叫辩论论题如似对方辩友这般解的话,那还何须辩论?双方辩题的折中观点自然就是真理了 请大家再仔细阅读和推敲下正方辩友的这个论点,实际上,它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没有温饱是可以谈道德的只不过那是“空谈”,没有温饱也是可以行道德的只不过那是“空行”,虽然成效不大,但对方辩友还是承认在“谈”、在“行”道德这样一个事实!这难免让我方更加迷惑,对方辩友到底是在论证何方的论点呢? 2、关键性概念前后说法不一 关于温饱和基本生存条件的等同。
不得不重申,温饱即:吃得饱,穿得暖请问这和没吃没穿可有区别?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没吃没穿,人都饿死了,还谈什么道德?”我方曾质疑对方关于“温饱”的概念,既然人都饿死了,可还有未温饱的人?对方又称“要知道这是一种一直存在的状态,而不是偶尔不饱不暖,日日年年都如此”,这显然和对方辩友先前提出的关于温饱的概念又不同了,对方辩友“随机应变”“战略性”调整的能力,令我方佩服不已 三、论证我方论点 1、“道德”是全社会的规范,不以“温饱”为其“谈”之必要条件 顾名思义,“温饱”就是穿的暖,吃的饱而“道德”则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之总和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规范约束的道德”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规范通过无形或有形的方式影响或约束着我们每一个人道德”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道德”与个人之间是整体与个体之关系,是全局与局部之关系;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都是全社会、全民思想意识形态的集晶,它是组成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的规范与标准,它不可能也不会以局部地区或个人的生活水准高低为其遵守的条件!无论是在贫困地区,还是在发达地区,“纯朴善良、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这些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行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信守的准则!它并没有因为局部地区或个体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失去它那闪光的内涵、现实的意思及巨大的作用!对方辩友读过援藏青年志愿者日记吗?体验过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吗?那里是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集中之处,那里虽是物质生活贫乏之地,但那里绝不是“道德”沦陷之灾区。
在那里,平朴的民风四处可见,那里的群众从没有舍弃过人类最真、最基本、最朴实的“道德”观念,那里的人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真挚的友情、善良的爱心谱写出一章章、一篇篇人类高尚道德情操之诗篇 在此,请问对方辩友,贫困地区的人们就不讲道德吗?咱们国家的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实行着两种不同的“道德”体系吗?咱们国家的全民道德教育不包括贫困地区吗?发达地区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呢? 2、“道德”没有贵贱之分,贫困者绝不是“道德”的弱势群体 “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是全体公民之行为准则,它不鄙视贫困者,也不阿谀富有者,它视贫富者为己臣民,它歌颂高尚品质之人,鞭笞“道德”败坏之类无论其贫富,无论其高贵低贱,我们在“道德”的天平上享受着平等的权力,承受着同等的约束绝大多数贫困者绝不是“道德”的弱势群体,并非所有的富裕者都是“道德”的忠实卫士!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要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不是看他丰衣足食的程度! 请问对方辩友:难道“道德”也嫌贫爱富吗?只有温饱者才有权拥有“道德”吗?这样的“道德”还能算是“道德”吗?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花天酒地、纸迷金醉与蓬牖茅橼、绳床互灶,只是生活质量的差异,并不能作为一个人道德品格高低的判断标准。
只求“温饱”者,本份寡味;打着“道德”旗号求“温饱”者,动机不纯;“温饱”之余胡作非为者,又有何“道德”可言! 道德源自于普通大众的行为准则,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就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众,怎可能没有自己的道德观!宁愿饿死,也不愿作出违背道德的越轨举动,区区温饱不足,人尚可存,何足道哉! 多少尚未脱贫的家庭,在温饱不足的艰苦条件下,节吃俭用,坚持让孩子上学,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托起一轮明日的太阳,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崇高的美德吗?这种美德难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