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梭(一) 自然人与社会人近代思想史上,卢梭是一个极其独特的人物,思想史上具有如此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性者,实不多见卢梭思想在他的生前身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同的思想领域如文学、政治、伦理、宗教、艺术、教育都感受到了他非凡的冲击力,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思想流派也往往不约而同地引他为先驱但是对他的为人、对他的思想倾向的估价却至今众说纷纭 1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卢梭对于启蒙运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异数,一方面,他是启蒙运动中屈指可数的几位影响最为巨大,思想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另一方面,他在若干的思想取向上又与启蒙运动的思想主流迥不相侔下面我们就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卢梭的思想特征自然与文明、自然人与社会人(或“人为的人” )之间的对立,是卢梭思想中的一个不断重复奏响的主旋律 《爱弥尔》开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与 17、18 世纪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卢梭也设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生活以前,曾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霍布斯曾认为,自然法的第一要义就是自我保存,而由于人性本恶,所以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处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中,人们的生活因此是短促而险恶的。
卢梭则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未经败坏的自然人有着明辨是非的本能和种种朴素善良的情感关切着保存自身的“自爱心”和对于自己同类的怜悯心,是自然人先于理性的两种天然情感自然人过着孤独的、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所需极少因而很容易得到满足自然人过着本能的生活,理性在他们身上远没有发展起来诸如野心、贪婪、嫉妒等情感和欲望,实际上是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才产生的霍布斯等人所说的,恰恰是犯了把社会性情感置于自然人之上的错误 3人类之所以没有永远停留在这么美好的自然状态而步入了文明社会,在卢梭看来,是因为人具备着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非常显明的特质” ,这就是“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 “这种能力借助于环境的影响,继续不断地促进所有其他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能力既存在于个人身上,也存在于各个族类之中 ”4自然人有着发展理性、文明、语言、道德和营造社会生活的潜在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为人类步入社会状态提供了可能性,而各种客观条件的作用则使得这种可能性演变为现实首先, “随着人类的繁衍,人们的痛苦也就随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获取食物越来越困难,出现了多种劳动技能和谋生方式原来离群索居的个人之间接触日益频繁,因而发展起了一些简单的观念和原始语言,家庭也开始形成。
人们也逐渐产生了虚荣、羞惭、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等情感诸种因素使得私有观念水到渠成地出现了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 5而引起这一巨大变革的决定性原因是农业和治金术的发明, “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 6卢梭认为,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开端,人类社会此后的一切变化发展都肇因于此在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潮看来,人类理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科学和艺术的繁荣无疑都是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具备了应该充分肯定的正面价值正是在对文明的价值这一根本问题的看法上,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等人之间出现了最终1 就其为人而言,康德和托尔斯泰在卢梭《忏悔录》和他别的著作中看到的是一个无比纯洁、具有天使般心灵和德行的圣徒,罗素和写作《知识分子》的约翰逊(Paul Johnson)看到的则是一个口是心非、虚伪欺骗成性的变态的自恋者就其思想而论,有人看到的是倡言人之自由和尊严的卢梭,有人看到的则是相反如罗素在其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方哲学史》中说,如果说丘吉尔和罗斯福是洛克的产物的话,斯大林和希特勒则是卢梭的产物。
2 卢梭:《爱弥尔》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 5 页3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北京:商务印书馆,1896,第 98 页4 同上,第 85 页5 同上,第 111 页6 同上,第 126 页导致他们决裂的分歧在卢梭看来,人类进入社会状态以后,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导致着人类的进一步堕落,导致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深化私有制造就了穷人和富人,富人为了维护其财产而欺骗穷人订立契约,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起源的, “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了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7 为了维护富人的既得利益,产生了相应的权力机构官职的设立进一步造成了弱者和强者的分别,是继法律和私有权的设定以后的不平等的第二阶段, “而第三阶段,也就是最末一个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 8在这个阶段, “暴君政治逐渐抬起它的丑恶的头,吞没它在国家各部门中所发现的一切善良和健全的东西,终于达到了蹂躏法律和人民,并在共和国的废墟上建立起它的统治的目的。
9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在专制政治之下只有主人和奴隶的区分, “在这里一切个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都等于零,臣民除了君主的意志之外没有别的法律,君主除了他自己的欲望以外,没有别的规则这样,善的观念、正义的原则又重新消失了 ”10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不断地加剧着人类的不平等,也不断地带来了人类精神和道德的普遍堕落在自然状态中, “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的看法都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 ”11人类的本能、良知和感情本就足以恰当地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在社会状态中,人类的其它一切能力也都发展了,但这些能力的发展不但没有提高人类的精神,反而使他们不断堕落卢梭极其雄辩地指出:从前本是自由、自主的人,如今由于无数新的需要,可以说不得不爱整个自然界的支配,特别是不得不爱他的同类的支配纵 使他变成了他的同类的主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却同时变成了他的同类的奴隶;富有,他就需要他们的服侍; 贫穷,他就需要他 们的援助;不 穷不富也闷能不需要他们于是他必须不断地设法使他们关心他的命运,并使他 们在实际 上或在表面上感到为他的利益服务,便可以荼得他们自己的利益。
这样 ,就使得他 对一部分人变得奸 诈和虚伪;对另一部分人变得专横和冷酷,并且,当他不能使一些人畏惧自己,或者当他认为服侍另一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的时候,便不得不欺骗他所需要的一切人…这一切灾 祸,都是私有 财产的第一个后果,同时也是新产生的不平等的必然产物 12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在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看来是最弥足珍贵的,而卢梭却断言,科学和艺术源于人们的虚荣、贪婪和骄傲,而它们的发展又助长了闲逸、奢侈和金钱至上的恶劣风气自然人本是生而独立自由的,而科学和文艺的发展却窒息了人类天然的自由情操,使人们成为虚伪的时尚、习俗和偏见的奴隶,而不能依从自己美好的天性在文明人温文尔雅的礼仪下面,隐藏着怀疑、猜忌、恐惧、冷酷、贪婪、戒备、仇恨和背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不仅没有能够敦风化俗,反而导致了人类德行的败坏 13卢梭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自然与文明、自然人与社会人对立起来,旨在揭露现存社会和文明的不合理性,针砭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和道德堕落的现象,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卢梭对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种种赞美,人们却看法不一1755 年,伏尔泰在收到《论不平等》一书后给卢梭写信说:“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7 同上,第 129 页。
8 同上,第 141 页9 同上,第 145 页10 同上,第 145—146 页11 同上,第 148 页12《论不平等》 ,第 125 页此处可参见《社会契约论》第 8 页:“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又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中对“主奴意识”的分析13 参见卢梭:《论科学和艺术》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伶俐,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尊著,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 ”14伏尔泰的观点不仅反映了卢梭与启蒙运动的主流派在对人类文明所持立场上的根本分歧,也很典型地代表了把卢梭的自然人和自然状态视作一种对历史事实的描述的看法事实上,后世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者正是基于同样的观点,才把卢梭视为是开创了“返于自然”的福音也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才有不少人认为卢梭后来力图建立一个理想政治社会的《社会契约论》是与他早期的著作自相矛盾的 15实际上在卢梭那里,对自然状态的赞颂与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揭露是互为表里的卢梭本人并没有把他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和自然人当作历史事实,而是高度自觉地当作一种理性的理论构造,其功能在于充当衡量、批判和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的一种标准和武器。
卢梭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明确地指出,他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是“现在已不复存在,过去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许永远不会存在的一种状态 ”16在研究自然状态和自然人时, “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所能着手进行的一些研究认为是历史真象,而只应认为是一些假定的和有条件的推理这些推理与其说是适于说明事物的真实来源,不如说是适于阐明事物的性质 ”17自然状态的理论在卢梭而言,是他的理论的一个逻辑的立足点,其重要性在于作为一种参照系来与现实社会相衡量和比较就此而言,卢梭的思想是与自然法学派一脉相承的他之批判和揭露现实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种种弊端,并不纯粹是消极性的,其作意并不在于要让人们返回天真纯朴的自然状态,是旨在积极地改造和重建人类文明和社会二) 政治社会的构想晚年的卢梭曾在思想自述《卢梭审判让·雅克》中,针对那种认为他反社会、反文明的观点而辩解道:“人性是不会返回去的一旦人们离弃了它,就再也无法回到天真而平等的时代这正是他(指卢梭本人——引者注)所特别坚持的立场 ”18返于自然既不可能,而现存的社会和文明又充满了罪恶和弊端,问题就在于如何重新建立一个合理的人类共同体,而不致沦于传统社会腐朽败坏的老路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不断地加以改善是不够的,修修补补无济于事,人们应该“首先扫清地面并抛弃一切陈旧的材料,以便从新建造一座美好的大厦。
”19这正是《社会契约论》一书所力图担当的重任启蒙思想家们普遍认为,通过教育开启人们的理性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卢梭则早就认定,要彻底地改变现存的社会和文明,其枢纽全在于政治他在《忏悔录》中曾经回忆道,他的观点“由于对道德风尚进行历史研究而大为开扩” , “我看出一切问题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而且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方式,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种样子;因些我觉得什么是可能最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就转化为如下的问题:什么是适合于形成一个最有德、最开明、最睿智并且从而是最美好的民族的那种政府的性质” 20自然人本是天性善良、生而自由的,因而现实人类的种种罪恶和堕落,其根源不可能来自自然状态,造成这一切后果的肇因只能是已往和现存的社会环境 21通过社会政治的变革而建立新的合乎人性的社会,人类就可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平等,提高到真正的道德境界这样,对于卢梭来说,14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 229 页15 参见卡西尔《卢梭问题》 (Ernst Cassirer: The Question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tred by Peter Ga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4)中的相关论述。
16 《论不平等》 ,第 64 页17 同上,第 71 页18 转引自《卢梭问题》 ,第 54 页19 《论不平等》 ,第 131 页20 此段引文系采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