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翻译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2.34KB
约26页
文档ID:18515978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翻译_第1页
1/26

1《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2《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2-3]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十二年(前 990 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 453 年)共 538 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包括各贵族间朝聘、宴会、讽谏、辩论、应对之辞,一些历史事件及传说故事。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国语》的编写意3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一般认为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一、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1)厉王虐,国人谤王暴虐)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名作动,用眼睛示意)(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此) (4)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疏通、疏导)(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赞许、赞助)(几个〔人〕) (6)民不堪命矣(能忍受) (7)国人莫敢言(没有谁)(8)吾能弭谤矣(消除、阻止) (9)是障之也(是,这)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告,则杀之介词,按照、依据)(2)道路以目介词,用)(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4)三年,乃流王于彘。

介词,到)三、一词多义与 1、失其所与,不知(帮助)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赞许)3、秦伯说,与郑人盟(和)以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认为)2、以告,则杀之(依据,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为)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犹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还、仍)流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动)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别)4四、文言句式1、防民之中,甚于防川(状语后置句)2、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判断句)3、长于臣(状语后置句)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状语后置句)五、难句翻译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译文: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译文: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和你在一起呢?本文写周厉王推行剥夺“国人”利益的“专利”法,引起国人强烈批评,厉王则以刑杀压制批评,并拒绝召公劝谏,结果激起民愤,厉王被国人赶下了台。

这一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它说明:对于老百姓的批评,是“宣之使言”,还是“防民之口”,这是关系国家兴衰治乱的大问题召公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论断,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在写作上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1.文章详于记言记言部分既阐明了事理,又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如召公的谏辞: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压制批评,会造成严重后果;继而用“天子听政”要从 12 个方面纳谏求治的历史事例,从正面说明广开言路,才能“事行而不悖”; 第三,再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更深一层说明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最后得出结论:老百姓的口是堵不住的最后一句“其与能几何”是暗示不久会出乱子这些喻证和例证,既把“弭谤”之害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得非常透彻,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表现出了召公的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善于言辞52.文章略于记事记事部分非常简略,但记事与记言交错进行,并且“言”为“事”发表,“事”为“言”验证这是《国语》常用的方法如本文,召公劝谏之“言”,是由厉王弭谤之“事”引出的;而国人放逐厉王之“事”,正好验证了召公之“言”。

记言、记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6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

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也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7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

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