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章’是‘立早章’”吗等6则优秀论文

q****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4.50KB
约7页
文档ID:178586473
“‘章’是‘立早章’”吗等6则优秀论文_第1页
1/7

‘章’是‘立早章’”吗等6则“‘章’是‘立早章’”吗等6则 “早”是“立早章”吗? 杜老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读读记记”这一项里,把有关姓氏的字拆解开来,编成了三字经形式的儿歌,其中把“章”分解成了“立早章”,这样的分解是否正确?我记得《说文解字》里说:章,乐竞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音十章”,音乐十节为一章,是个会意字但是作为权威的教材出现了“立早章”的说法,我不敢妄加怀疑和否定,所以我要问一问“立早章”可否有解释?这样的说法是否违背了汉字造字的精义恳请专家指点解释 安徽省亳州市丹华小学 席开封 席开封老师: 从造字法来说,“章”是个会意字,这个会意字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您说的“从音从十”除了您提到的“音乐十节为一章”的说法外,也有人说“十”有完整、齐全义,跟“音”合起来指一个完整的乐曲 按照上面的对字理的理解,“章”属“音”部不过,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既可以在“音”部里查到“章”,也可以在“立”部里查到“章”这样做是为了便于人们查字从这两本工具书中“章”字的归部情况来说,“立早章”的说法是能够成立的。

杜永道 “冒号、逗号、冒号加引号”在“想法”后面如何用? 杜老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玩出了名堂》中,有这样一句: 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想法后面跟的是冒号《矛与盾的集合》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这个地方想法后面跟的是冒号加引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也有一句话: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在这里想法的后面又跟的是逗号请问:我该如何帮助孩子厘清这个情况呢?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九中心小学 尹开平 尹开平老师: 一般地说,如果“想”“想法”后是直接引语,则“想”“想法”后宜用冒号、引号例如: (1)他想:“我一定要在天黑之前翻过这座山 (2)老王心里有个想法:“这个菜虽然是名菜,但我要作些改进,才能争取好成绩 如果“想”“想法”后面是间接引语,则“想”“想法”后可用逗号例如: (3)他想,自己的计划还是很周密的 (4)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想法不大切合实际。

有时候,说话人觉得对“想”或“想法”的内容需要解释,便在“想”“想法”后面加上冒号,冒号后面的话是说话人从旁解释的,不是直接引语例如您提到的例子: (5)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再如: (6)老李心里涌起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至少已经有五六年了 (5)至(6)中的冒号也可以改为逗号,但使用冒号后,解释的意味更加明显所以,从表达的角度说,如果是一般叙述,“想”“想法”后宜用逗号;如果强调其后的话语是解释、说明的,“想”“想法”后宜用冒号 杜永道 这是比喻句 还是拟人句 杜老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对于这句话是什么修辞手法,我的理解是拟人,因为“卫士”指的是守卫(保卫)的战士,那他们是有自己的站姿、神态的呀拟人句的定义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这句话把白杨树的高大、挺直都用“卫士”这个词来概括体现出来,所以我认为它是拟人但在和老师们交流时,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比喻,他们认为“卫士”是抽象的物体,不是人。

这句话到底是拟人句还是比喻句?恳请杜老师解答谢谢!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 莲城街道办事处金龙小学 杨梅 杨梅老师: 比喻手法中的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被比喻的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 (1)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2)文章要言简意赅,应该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扔掉 (3)半夜了,张老师桌子上的那座山越变越小 (4)他不觉摇坠了眼里纯洁的珍珠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1)中的“落水狗”是借喻,用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例(2)中的“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布”是借喻,用来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例(3)中的“山”是借喻,用来比喻“作业本”例(4)中的“珍珠”是借喻,用来比喻“眼泪”例(5)中的“雪”是借喻,用来比喻“浪花”例(6)中的“树木”和“森林”是借喻,用来比喻“局部”和“整体” 拟人则是把物当人写例如: (7)下雨了,小草好开心啊 (8)竹子平易近人,房前屋后有一点儿地方,它都可以在那儿静静生长 (9)老王那辆骑了多年的自行车,现在已经退休了。

(10)高大的松柏细心地呵护着树下的草地 (11)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 (12)太阳出来月亮就该回家了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中的“卫士”是指白杨树,作者直接用“卫士”来代替白杨树,运用了比喻中的“借喻”,也就是说,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杜永道这里用“一行行”是否讲得通 杜老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这样一句:“(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有老师认为,当时的文字是竖着写的,按照“横成行竖成列”的说法,这里的“一行行”应该写成“一列列”而我认为“一行行”的写法是可以的,“行”“列”二字的意思可以通用,竖着的也能说成“行”,例如“两行眼泪”究竟课文中“一行行”的说法是否讲得通,请指教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青山乡黄大桥小学 陆秀红陆秀红老师: 您的意见是正确的行”可做名词,用来指人或物排列的直排或横排例如“字里行间”“垂柳成行”行”也可以做量词,用于横行和竖行的人或物例如您提到的“两行眼泪”再如,“公路上走来两行队伍”因此课文中“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杜永道 这里的“转”怎么读 杜老师: 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美丽的武夷山》中“武夷山的溪水绕着山峰转了九个弯,所以叫九曲溪”句中“转”字在这里读三声还是四声,教参里没有解释;和学校的语文老师研讨过,没达成共识:上网查询结果也不一致到底哪个读音对,请您指教!谢谢!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庄 重文实验小学柯爱梅 柯爱梅老师: “转弯(zhuan wan)”是离合词,可以连在一起说,也可以在中间插入成分例如: (1)这儿离学校很近,一转弯就到了 (2)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他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 (3)从这儿到电影院不算远,但要转几个弯 “转弯”不论连在一起说还是中间插入成分,“转”都读三声zhuan因此,您提到的“转了九个弯”中的“转”宜读三声zhuan 杜永道 如何判断比喻义的成语 杜老师: 人教版五年级的一张单元测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题:照样子写词语,胆小如鼠,铁证如山,( ),( ),接着写两个有的学生写“如痴如醉”“如饥似渴”,我不知道对不对我认为,比喻义的成语应该在这个词语中就含有本体和喻体,而前面列举的两个学生的答案找不到本体。

如果说是比喻句只是比喻成一种状态,应该不是比喻义的成语不知我的看法是否正确? 江西省吉水县城东小学 裴爱萍 裴爱萍老师: 从这道题所给出的例子“胆小如鼠”“铁证如山”来看,是让学生模仿这两个成语的“……如……”的格式来写出词语按照这个理解,可以写“心细如发”“快步如飞”“光阴似箭”一类词语由此看来,“如痴如醉”“如饥似渴”不大符合题目的要求这是我的看法,供您参考 杜永道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